聽音樂時,你和孩子習慣戴著耳機獨享,還是播放出來分享?現在起,拿下耳機一起共享吧!據2018年5月發表於《家庭溝通期刊》的研究指出,孩童時期,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成年後與父母的關係更好。
該研究由亞利桑那大學進行,研究者以157名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成人為對象,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兒童時期與父母一起從事非音樂活動和音樂活動的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童年(6~13歲)和青春期(14歲以上)期間的經驗,並分享現在自己與父母關係的看法,包含協調性、同理心及關係品質。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的「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是與「青少年時期」的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研究也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的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共享音樂能促進親子關係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暨輔仁大學音樂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陳質采認為,好的親子關係包括父母和孩子互動時進行的活動。音樂本質上是具有溝通交流性的,音樂以多種非語言交流的方式溝通,例如語調、節奏、呼喚和回應等元素,這就是為什麼當孩子們睡前焦躁不安時,總有能溫暖安撫他們的搖籃曲。對兒少來說,節奏同步可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會引發合作和親近的行為,也能觸及深層情感連接。因此,共享音樂是促進親子關係簡單健康的活動。鼓勵民眾從今天開始,學習讓親子關係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顯示親子一起聆聽音樂,所產生的同步活動,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建議父母透過兩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的習慣。
1.好奇詢問:當孩子戴著耳機時,試著站在孩子前方,好奇的看著對方並詢問在聽什麼音樂?可以聽聽看嗎?或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聽完後問對方好聽嗎?也許孩子不喜歡,可接續問他最近聽什麼?從好奇詢問或邀請的過程開啟對話,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在任何地方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2.多元音樂:體驗多元音樂,有助於進入孩子的世界,也許孩子喜歡重金屬,沒有接觸時可能只覺得很吵,體驗後會發現它在猛烈、渾厚、很狂的過程有抒發情緒、宣洩憤怒的作用,幫助你理解孩子。另外,可跟孩子分享自己年代中經典的音樂,像是ABBA、Bee Gees、Queen樂團,從歷久彌新的音樂讓孩子去體驗你的感受。或投其所好,從有交集、眾多人喜歡的音樂去談,例如各年齡都喜歡的歌手周杰倫、王菲,或盧廣仲跨了語言的歌曲「魚仔」,引來孩子的興趣和共鳴。此外,音樂還有化解尷尬的功能,與孩子同處一個空間並不需要太多語言,放彼此都喜歡或孩子喜歡的音樂,漸漸音樂會成為親子之間的橋樑。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