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運動休閒 夏日安心運動控三高這樣做

夏日安心運動控三高這樣做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5年7、8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396
收藏 瀏覽數 : 1396
夏日安心運動控三高這樣做

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醫師通常會建議其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但夏日天氣悶熱,怎麼運動能減少對心臟的衝擊?此外,中暑跟心肌梗塞都可能全身無力,怎麼警覺及正確應對?

拿到健檢報告,上面的紅字總是令你不知所措嗎?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也擔任台灣血脂衛教協會理事長的吳彥雯醫師表示,當患者三高指數超標時,醫師會跟患者確認運動時是否感到不舒服,例如:運動就胸悶、胸痛或很喘,運動耐受力較差等。

如果從事較緩和的運動仍感到不舒服,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檢查,如:做運動心電圖、核醫心肌掃描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確認冠狀動脈的狀態。假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醫生會教患者透過飲食和運動來改善心臟血管的功能,必要時搭配藥物,治療3~6個月後再評估。

吳彥雯醫師說,即使血管已開始硬化,只要沒有嚴重阻塞,還是可以運動,運動能增進心血管健康。只有血管已阻塞得很厲害的人,運動的限制才較多。

有氧、重訓都要做,了解運動如何增強心肺和體能

吳彥雯醫師提醒患者,運動初期切勿做很激烈的運動,必須從輕度開始,慢慢增加強度,才能避免傷害心血管。重點是持之以恆的運動,培養運動習慣。

除了強度之外,保護心臟最重要的運動原則是「均衡」,意即「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都要做」,且不要過度運動。「很多人認為心肺訓練跟有氧運動有關,其實重量訓練,尤其是核心肌群訓練也不能偏廢,只是要換個方式做。許多年輕人為了快速增肌,做高負重或需要爆發力的訓練,例如舉重,這對心臟會造成很大的負擔。老年人則正好相反,太害怕運動傷害,一點重訓都不敢做,久而久之卻肌肉無力,變成肌少症,更易肌肉拉傷、勞損或動作不平衡而跌倒。」

吳彥雯醫師表示,做重訓的目的不是為了美觀或帥氣,是為了心血管健康。事實上,很多緩和的重量訓練都可訓練核心肌群和四肢肌肉,維持並增加肌力,同時也不會給心臟帶來太大的負擔。如果有心血管疾病,運動前可先請教醫師,並請專業教練從旁協助。做肌力訓練時,運動到肌肉微微發痠的程度就可停止;柔軟度訓練則是練到稍微感覺緊繃,但不會痛的程度,兩種訓練都需兼顧。

建議採不連續的訓練,也就是間隔1~2天安排一次重訓,並搭配有氧運動,加強心肺訓練。等逐漸適應重量後,再請教練慢慢增加訓練項目,包括啞鈴等可增加肌耐力及肌肉比例的動作,逐步提高身體能量的消耗、代謝,才能在安全範圍內達成健身的目標。

在運動過程中,血壓會短暫上升,運動完後,血壓就會下降,所以常做運動能增強血管的彈性。身體除了大血管,還有很多細小血管,交織成血管網路。運動會刺激肌肉的活性,血管新生越多,可改善心臟跟周邊大小血管的健康,可提升全身的血液循環效能。

人運動時,心臟輸出的血量是平常的2〜3倍,年輕人甚至可到5倍。對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爬樓梯、追公車等輕而易舉,但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跑步過馬路、爬幾層樓梯,心臟可能就難以負荷。

運動注意環境溫度,避免冷熱快速交替

有些戶外運動賽事,如棒球、足球、馬拉松等,夏日會因白天氣溫太高而改到晚上比賽或停賽,宇平診所院長暨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表示,這是為了避免運動選手熱中暑或心臟無法負荷,因為心臟對溫度變化十分敏感,在過冷、過熱的環境下,都易引發心肌梗塞和心律不整。

也就是說,運動的環境十分重要。如果夏天要到戶外運動,記得戴帽子、穿防晒衣或戴袖套,避免身體大面積曝晒在豔陽下,但也切記別包得太緊,有些女性怕晒黑、晒傷,在大太陽下穿著長袖,時間一久易排汗不良,導致體內無法降溫而中暑。

劉中平與吳彥雯醫師共同提醒,如果室外溫度超過38℃,運動時間不宜過長,最多半小時就要休息及喝水。流汗會流失水分和電解質,如果汗流很多,除了喝水,也需補充與人體滲透壓相同的等滲透壓飲品,如:運動飲料,讓細胞間的水分平衡,才能幫身體補水及恢復體力。劉中平醫師也建議,可攝取能幫助體內鈉鉀平衡的水果,如:富含鉀的香蕉、奇異果、不加糖的番茄汁或西瓜汁,都能預防電解質流失過多而引發心律不整。

若準備游泳或玩水,下水前要充分熱身,再逐步適應水溫。千萬不要在很熱的情況下跳進冷水,身體從很熱的地方突然轉換到很冷的環境,心臟周邊的血管會急速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良,輕則抽筋,重則心肌梗塞或心臟麻痺。

劉中平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剛運動完身體很熱,馬上就進冷氣房吹冷氣或沖冷水,這也會給心臟帶來很大的負擔。尤其是年紀較大或有心臟病的人,急速降溫絕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如果想淋浴消暑,建議先沖四肢降溫,因為四肢本就負責幫身體散熱,不建議直接從頭頂或胸口沖冷水。等四肢適應水溫後,再沖洗軀幹,或一開始用溫水沖洗,再慢慢降低水溫,是較安全的消暑做法。」

吳彥雯醫師澄清,幫身體降溫不需要沖很冷的水,水溫只要比體溫略低即可,如果直接用冷水或冰水沖澡,毛孔遇冷會立刻收縮、不再排汗,反而把熱氣鎖在體內,無法充分散熱。所以,用溫涼的水沖澡,就能幫身體降溫。

此外,吳彥雯醫師也提醒年長者,避免中午11點到下午3點間到戶外運動,改在早晨或傍晚較適合。如果運動時出現胸悶、胸痛、上腹痛、頭暈、心悸、冒冷汗、噁心、嘔吐等症狀,可能是心臟不適引起,切記快休息並觀察,如果症狀沒有改善,要儘速就醫。若休息後好轉,但運動後又不適,也要快去醫院檢查,不要等到很嚴重才去看醫生。

3招分辨中暑、心肌梗塞

中暑跟心肌梗塞都可能全身無力,但吳彥雯醫師表示,兩者在症狀上有些差別,可觀察以下3方向:

1.中暑通常是全身虛弱、頭暈、頭痛為主;而心肌梗塞多半會胸口不適,這是心肌梗塞、心臟缺氧的重要表現。

2.觀察不舒服時所處的環境,或當下正從事的活動等,也有助於釐清。如果不舒服時,並非在大太陽下,也沒流很多汗,是在冷氣房裡運動或辦公,就不太可能是中暑。不過,若是在大太陽下感覺不舒服,就較難分辨。

3.先找陰涼處休息及喝水,看不舒服有無緩解。如果是中暑,換到通風的陰涼處降溫並補水,症狀會改善:但心肌梗塞不會因降溫就好轉,甚至會越來越嚴重,必須儘速就醫。

想避免中暑和心肌梗塞,攝取足夠水分很重要。劉中平醫師表示,夏天若只是普通出汗,每日水分攝取量建議是2500ml。如果有運動或置身高熱環境,如在大太陽下流汗超過半小時,當天飲水量最好增加到3000ml,包含喝水、湯、飲料、吃蔬果等所有的液體在內。

劉中平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因天氣炎熱就把飲料當水喝,但飲料大多含糖,如果喝太多手搖茶飲或咖啡,易攝取過多糖和咖啡因,對血糖和心血管不好,建議含糖或含咖啡因的飲料適可而止,喝白開水最解渴無負擔。

圖片來源:富爾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