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糖尿病人不想洗腎,記得做2項檢查

糖尿病人不想洗腎,記得做2項檢查

出處/ 2015年7月號/第33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5087
收藏 瀏覽數 : 35087
糖尿病人不想洗腎,記得做2項檢查

有糖尿病仍不忌口?不要變成洗腎病友才後悔莫及!若不好好控制血糖、血壓,罹患糖尿病10〜15年後,會出現「微蛋白尿」,此時腎功能還有機會挽回,若仍不控制,再3〜5年後變成腎衰竭,就必須洗腎了……


許先生、黃先生兩人都在45歲時發現有糖尿病。其中,許先生就醫幾年後就不再回診。25年後,許先生年屆70歲,醫師再度檢查,發現他已有尿毒症,必須洗腎。相對的,黃先生遵從醫師指示,飲食、血糖、血壓控制得宜,罹患糖尿病25年後,腎臟功能依然良好,也未出現眼睛、神經等病變。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臺北仁濟院總院院長戴東原指出,腎臟病變、眼睛病變、神經病變,都屬於糖尿病的小血管病變。其中,腎臟病變嚴重時會演變成尿毒症,是造成糖尿病患洗腎的主因。


糖尿病為何會導致腎臟病變?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解釋,糖尿病影響腎臟功能原因有二,一是影響血管,腎臟裡有很多小血管,高血糖導致血管阻塞;二是影響腎絲球基底膜。基底膜包覆在腎絲球外,正常情況下,血液經過腎絲球,會把毒素等不好的物質過濾掉,但高血糖使基底膜構造改變,出現縫隙,因此會讓蛋白質漏出,原本該被身體回收的蛋白質,卻漏到尿裡,成為蛋白尿。


腎臟病變三部曲
微蛋白尿→蛋白尿→洗腎

當尿裡出現不該有的尿蛋白,就是糖尿病患腎臟病變的第一個明顯特徵。一開始的症狀是尿中出現微量蛋白,稱為「微蛋白尿」;當尿中蛋白量持續增多,就成為「蛋白尿」,這已是腎臟病變的中期症狀。


許惠恒醫師指出,若不好好控制糖尿病,罹患糖尿病10〜15年後,會出現「微蛋白尿」。若已出現微蛋白尿,卻未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大約3〜5年,會進展為「蛋白尿」,若再不加以控制,平均3〜5年內走入腎衰竭,必須洗腎,屬於末期腎臟病變。


值得注意的是,小血管病變常同時發生,當腎臟出現病變,通常病人的眼睛、神經也開始出現病變,不可不慎!


戴東原醫師曾在臺大醫院做流行病學調查,檢查1萬1千多位超過40歲的成人,很多人自認沒有糖尿病,一檢查卻發現眼底已出現病變。這正是因為第二型糖尿病症狀不明顯,很多病人被診斷出來時,已患糖尿病5年、10年而不自知,眼底、腎臟已出現病變。因此定期檢查血糖、血壓、血脂等數據,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


出現微蛋白尿,立即控制血糖
腎功能有機會回復正常

許惠恒醫師強調,大部分糖尿病併發症一旦發生,只會愈來愈嚴重,不會回復正常,但近幾年許多研究發現,出現微蛋白尿時,腎臟只是初期病變,這時好好控制血糖、血壓,腎功能有機會回復正常。


令人難過的是,許多糖尿病患未意識到併發症的嚴重性,當發現時,已進展到中期的蛋白尿階段,這時即使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只能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腎功能無法再恢復正常。


如有較嚴重蛋白尿的患者,由於蛋白質從尿液中流失,有可能造成血液中蛋白質濃度過低,因此水分容易堆積在血管外的組織,使病患看起來水腫。


提防5大危險因子
避免腎功能惡化要洗腎

當進入中期腎臟病變,出現了蛋白尿,若血糖、血壓控制不好,平均3〜5年會進入末期的腎臟病變,需要洗腎,有人甚至不到3年就要洗腎;但若控制得宜,可望延緩到7〜8年甚至更久才要洗腎。


糖尿病人不想洗腎,許惠恒醫師建議最好避開以下5大惡化腎功能的危險因子:

1.血糖長期控制不好。

2.有高血壓,血壓長期控制不好。

3.罹患糖尿病的時間長。

4.病人的泌尿道經常感染,泌尿道反覆感染也會加重腎功能惡化。

5.與種族、家族遺傳有關。


已有腎臟病變的糖尿病患者,許惠恒醫師提醒,不要自暴自棄,要盡量避免上述5大危險因子,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且飲食上採取低鹽,遵從營養師指示,控制蛋白質攝取量,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經常尿道感染、戒菸等,如此可望延緩腎功能惡化的時程。


糖尿病腎病變者
治療藥物需隨病程調整

許惠恒醫師表示,糖尿病腎臟病變會活化體內荷爾蒙: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簡稱RAAS),國外數個大型臨床實驗顯示,使用ACEI或ARB類的降血壓藥,有助抑制此系統,讓糖尿病腎臟基底膜病變減緩下來,緩解尿蛋白釋出。


因此,當糖尿病患出現微蛋白尿或蛋白尿,又合併高血壓時,醫師通常會開ACEI或ARB類的降血壓藥(此類降血壓藥健保有給付),不但可降血壓,也可延緩腎病變惡化。


此外,當進入中期腎臟病變時,由於腎功能出現障礙,很多糖尿病口服藥物不能使用,在口服藥選擇有限的情況下,病患常必須改注射胰島素。


糖友定期做2項檢查
可釐清自己是否腎病變

糖尿病人若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腎臟病變、蛋白尿,建議定期做以下2項檢查:


1.驗尿,測「尿蛋白/肌酸酐」值

許惠恒醫師指出,這是最簡單的方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也建議無症狀的糖尿病人,每年驗尿1次,測「尿蛋白/肌酸酐」值。30以下是「正常」,30〜300屬「微蛋白尿」,超過300就是「蛋白尿」。


2.抽血,計算「腎絲球過濾率」

戴東原醫師指出,另一種方式是估算腎絲球過瀘率(eGFR),來推算腎絲球存留的數據,檢查方式為「抽血驗血清肌酸酐值」,再依下列公式來計算。
男性eGFR=186 ×肌酸酐值Scr□-1.154 ×年齡□-0.203
女性eGFR=上述數值x 0.742


很多醫院會依上述公式幫病人算出eGFR值。如沒有,可上台灣腎臟醫學會網站(http://kidney.tsn.org.tw/pup/p1_07_01.htm)進行線上換算。
 
■怎麼看懂eGFR數值? 

eGFR≧90(單位ml /min/1.73 m2),屬正常。

eGFR介於60〜89,屬於輕度腎功能病變,例如微蛋白尿。

eGFR介於30〜59,屬於中度腎功能病變,例如蛋白尿,此時腎功能已明顯出現問題。

eGFR<30,屬於重度腎功能病變。

此時,常會聽到病人說腎功能只剩30%。戴東原醫師提醒eGFR<30的病人要很小心,雖然看起來很健康,工作、社交仍活躍,但由於腎絲球過濾率低,若飲食、血糖、血壓不嚴格控制,一不注意尿素氮、肌酸酐往上升,eGFR往下降,就會產生尿毒症,必須走上洗腎一途。


eGFR<30的病人,多久會演變成尿毒,需要洗腎?戴東原醫師指出,端看病人付出多少努力,嚴格控制飲食、血壓、血糖,可延緩病變過程。

eGFR<15,屬於末期腎臟病變,尿素氮(BUN)逐步上升。戴東原醫師解釋,尿毒是指尿素氮堆積太多,已經妨礙生命安全,必須洗腎維持健康。

如果腎絲球過濾率eGFR在60以下,建議每3至4個月追蹤一次,做為治療參考。


與其等到腎功能已走下坡,怕洗腎而斤斤計較自己能吃什麼,血糖、血壓如何控制,戴東原醫師、許惠恒醫師均指出,不如在罹患糖尿病初期,就注意飲食、血糖和血壓,只要好好控制,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目標6.5,不超過7,不少人罹患糖尿病30年,腎功能仍無明顯變化,維持著很好的生活品質。


感謝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臺北仁濟院總院院長戴東原、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