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統計,2024年成人熱傷害已增至2829人,為何政府頻頻提醒,熱傷害的人數還是增加?或許是我們警覺性不夠,譬如誤以為中暑只發生在戶外,或誤以為氣溫超過38°C才易中暑。
其實,約四成中暑發生於室內,尤其獨居長者為主。除了高溫易讓人中暑,濕度過高也會抑制人體排汗散熱。醫學研究發現,氣溫38°C、濕度60%,或氣溫31°C、濕度100%,都屬熱傷害的高風險區。熱傷害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日後也會提高腎臟病風險!
本期雜誌帶你了解「6大危險群」要積極防熱傷害,辨識易被忽略的「危險情境」及「防範對策」。「高溫、吃太多冰易心肌梗塞!」報導,則解析防猝死的方法!
「天熱讓更年期盜汗更嚴重,怎麼改善好入眠」報導,專訪中醫師與營養師建議4大保養方法,幫女性更舒適的度過變動期。
不少人中暑時會刮痧緩解不適,在「中暑分陽暑、陰暑,對症處置才有效」、「刮痧解陽暑,注意5件事」報導裡,中醫師提醒適合刮痧的情況、技巧,及緩解暈痧反應的方法!「喝退火飲品降火氣,7種人別貪多」報導則提醒7種人若退火飲品喝太多,恐四肢水腫、肺水腫、血糖飆升、經痛、腹瀉。
■元氣生活:低頭族、久坐族及學生易有「烏龜頸症候群」,骨科醫師提供檢測法,並示範改善的伸展動作!此外,隨著年齡增長,你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體味越來越不好聞嗎?其實不只男性,女性越接近更年期,老人味的困擾比男性更有感。「7招告別惱人老人味」報導助你改善!
■特別企劃:5月進入旅遊旺季,出遊後卻發現「背著背包的肩膀快斷掉、小腿硬得像石頭、腳底痛到走不動」嗎?不想旅遊被痠痛掃興,醫師在「出遊後肩膀、小腿、足底痛,如何及時舒緩」報導裡,傳授行前準備技巧與當下舒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