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預約快樂 怎麼把大腦鍛鍊得更靈光?

怎麼把大腦鍛鍊得更靈光?

出處/ 2007年6月號/第25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586
收藏 瀏覽數 : 4586
怎麼把大腦鍛鍊得更靈光?

現代人為了記更多事,發明電腦、PDA等來輔助記憶,殊不知大腦是愈用愈靈活,如果太依賴這些工具,平時不讓大腦活動、活動,腦袋一旦「生鏽」,怨嘆過去記憶力多好也來不及了!大腦功能在20幾歲後,發育就到最高點,此後開始走下坡。但速度因人而異,關鍵就在於是否常做頭腦體操,而不是遺傳基因。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克能表示,大腦在發育階段會建構比需要量多的連結管道,假如2個細胞只需要500個連結管道,大腦也許會提供2000個連結管道。就像農夫會定期修剪果樹的道理一樣,2000個連結管道,日後若不常使用,為了避免不需要的東西消耗生理能量,大腦會自行判斷,可能只留300條管道,其他1700條通通剪掉。

 

對成年人來說,裁剪後的管道通常足夠使用。但如果一直不用,就會像許久沒人經過的道路,會變成荒蕪之地。他強調:「年輕時盡量學習,成年後常用腦,就能維持大腦功能。」

 

成年後大腦仍有第二春的機會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鄭昭明喜歡用「掛勾」來形容連結現象。他指出:「過去的經驗、知識愈多,記憶力就會愈好。當我們讀一篇文章時,內容和過去知識、經驗掛勾愈多,愈容易記住。古人所謂『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

 

運用在學習上,他提醒:「當我們閱讀新知時,要常回憶腦子裡過去有什麼相關的經驗、知識,過去經驗愈豐富,愈能理解新東西,也較能記憶。由此可知,不能要求英文系學生讀懂大學物理教科書,因為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基於這個道理,高三數學不好,當然得趕快複習高一、高二的數學,才能有穩固的基礎。

 

多數人覺得,大腦功能或記憶力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就很不錯了。不過,仍有人期望大腦有二度開發的機會,林克能證實:「科學家發現,成年後,大腦確實有些再生的機制,但不像幼童或青少年那樣蓬勃發展。」

 

做點勾心鬥角的活動
讓記憶鮮活!

有些人以為,學什麼一定愈早愈好,年紀愈大學習效果愈差。以學外文而言,坊間不少雙語、外語幼稚園,打著「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口號,收費超貴,效果一定好嗎?專家倒有不同見解。

 

鄭昭明認為:「青少年時期學外文效果最好,因語文涵蓋聽說讀寫,青少年已具備一些學習策略,可幫助記憶,更容易學習。但發音的練習,則愈早愈好。」即使是老爺爺、老奶奶學語文,過去經驗也能幫大忙,用熟悉的日語發音輔助,也是可行策略之一。

 

大腦其實會愈用愈好,像高齡90的王永慶、85歲的李登輝,都還很聰明。他說:「從年輕到老,頭腦體操不可少。」要讓頭腦多動很簡單,就是「有事做」。

 

一般壯年人,除了上班還要照顧家庭,動腦機會很多,退休後如果天天沒事做,終日呆坐,大腦便容易退化,若每天做點事,當義工、養狗、種盆栽、寫字、繪畫等,就能輕鬆動動腦,他說:「做點需要勾心鬥角(意即鬥智)的活動,像打麻將、玩遊戲,智力自然不會下降!」

 

最好的腦袋,在公務員頭上?

曾任衛生署長的腦神經外科名醫施純仁,講過一則笑話。內容是一位很有錢的富商,嫌自己腦袋不夠好,請求腦神經外科醫生幫他進行換腦手術。腦神經外科醫生建議他換律師的、醫師的、物理學家的腦袋,這位富商一一反對。後來,腦神經外科醫生乾脆建議他換一個「公務員」的腦袋,理由是:「公務員的腦袋很好,很完整,因為他出生後,就從未用過!」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這笑話雖然十分嘲謔,對公務員未盡公平,但所傳達的概念--腦愈用愈好,絕對可信,不是玩笑。「我鼓勵大家多去社區大學上課,目的是鼓勵成年人多用腦做事、用腦思考,且多往外走,接受各種刺激。」她說,凡在某方面懂愈多的人,所能觀察到的細節也愈多,大腦就愈豐富,所以不一定要做什麼特別的事,只要有動腦,就是好的頭腦體操。

 

至於坊間不少增加記憶力、防腦衰的傳說,像之前有研究提出,「入睡後聞玫瑰花香,可增加記憶力」。鄭昭明認為:「芳香味道的刺激,只是一種主觀感覺,能使精神愉快,至於有無刺激到海馬體,需更進一步的證據。」

 

大腦運動操,哪一種最好?

活動名稱 刺激度及助益 解析
學語文、樂器 屬新的經驗,新文化刺激,對大腦極優。
玩數獨、填空 具挑戰性,隨時要想策略,不斷用腦。
打麻將 中等 如果已成自然反應,效果就會降低。
電玩遊戲 中等 一開始對手部、眼部的協調有幫助,日久無效。
散步、運動 中等 經常變化路線或進行方式才有助益。
烹飪或美食 中等 嘗試動手做料理,更優於變換環境進食。
看書、看雜誌 視書中情節而定 光看故事沒助益,需要思考才有益。
唱歌、跳舞 視難度而定 經常學新歌、新舞步,比重複舊的更優。
橋牌、撲克牌 喜歡打才有幫助 具挑戰性,隨時要想策略。
自助旅行 除非有相關經驗,否則不建議 老人對環境的反應差,生活環境變化太大,老人會便祕、焦慮。

資料提供/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  製表/張慧心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