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出處/ 2001年10月號/第18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219
收藏 瀏覽數 : 3219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

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研究指出,在青少年期未得任何焦慮症的人,26%在成年後會罹患重度憂鬱症,3%在成年期初期會服用禁藥;在青少年期被診斷出有1種焦慮疾病的人,43%在成年期初期會罹患重度憂鬱症,5.5%會服用禁藥;而在青少年期被診斷出至少患有3種以上焦慮疾病的人,高達85%在成年期初期會罹患重度憂鬱症,19%會服用禁藥。

此外,進一步的分析也發現,這些被診斷有焦慮症的青少年大都來自「社會弱勢家庭」,譬如父母離異、低收入戶、母親教育程度低等;而這些「社會弱勢家庭因素」皆被認為是直接導致成人期初期服用禁藥,得到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

由於「社會弱勢家庭」的危險因子易引發「青少年罹患一種或數種焦慮疾病」,並進一步導致其於成年期的初期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或藥物濫用等疾病。因此,研究者認為,治療者可先篩選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再進一步探討他(她)們具有哪些「社會弱勢家庭」的危險因子,相信對精神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會更有幫助。

以上內容摘譯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健康小孩不憂鬱

根據第十屆歐洲發展心理學會議所發表的一項報告指出,父母評估年幼子女的健康狀況,有助於預測子女青少年時期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

這是一個長達17年,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所做的研究,他們共寄發3000多份問卷給家裡有3歲幼童且健康狀態良好的父母親,爾後每3年會再寄1次問卷,17年後仍保持聯繫且回答問卷的父母共有1833人。

此問卷是由父母填答,並請父母描述孩子目前的健康狀況,如果勾選非常健康,可以得到3分,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健康情形普通,則可得到1分。

研究者指出,有些人在很年幼的時候就罹患了憂鬱症,但對父母來說,他們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有憂鬱傾向,所以問卷的設計以一般原則性的問題為主,而非特定性的憂鬱症狀問題,以打破父母的防衛,並將孩童一般健康狀態的題目涵蓋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兩大面向。

研究進行至第12年及第17年時,研究者開始評估這些兒童的健康狀態與憂鬱症狀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健康狀態不佳者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期有較高的憂鬱傾向。數據顯示,研究初期父母評估孩童時期健康狀況在平均水準者,其在青少年期或成年期的憂鬱平均分數為51.71,而父母評估其孩童時期健康狀況非常好者,其青少年或成年期的憂鬱平均分數為45.39,分數的差異已達顯著水準。

研究者提醒,沒有一個測量工具可以準確地測出一個人是否會得憂鬱症,而預防性的工具也非常稀少,費時且花費高,因此,這個探討兒童未來心理發展的研究結果是有其重要性的。

以上內容摘譯自Reuters Health

本文由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張本聖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