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健康飲食 健康美麗,就從選「油」開始

健康美麗,就從選「油」開始

出處/ 2001年10月號/第18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306
收藏 瀏覽數 : 2306
健康美麗,就從選「油」開始

油脂是美味佳餚的最佳良伴,也是維持身體功能不可或缺的,然而面對文明病的隱憂及琳琅滿目的油,是不是讓你為之卻步,究竟怎麼挑,才能吃出健康與優質?

 

保護器官的安全氣囊

由於1克的油脂能產生9大卡的熱量,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4大卡多了兩倍以上,所以油脂是一種濃縮的熱量儲存庫,也因為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因此在飲食中若攝取了多餘的熱量,身體便會將它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等到熱量不足時再提供使用,另外,油脂也可以保持體溫,具有外套的功能及作為支撐身體器官的保護墊。
除了提供熱量與物理性的保護之外,油脂中的必須脂肪酸也是維持身體正常代謝不可或缺的,而油脂合成的磷脂、醣脂、膽固醇等,更是身體主要器官,如:腦、神經、肝、腎、心臟、肌肉等的重要構成物質。


此外,油脂還有幫助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利用的功能。從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脂溶性維生素的種類及功能,例如:促進生長、保護眼睛、增強抵抗力的維生素A;增加鈣質吸收及預防軟骨症、骨質疏鬆症的維生素D;具抗氧化能力以及保護細胞的維生素E,和影響凝血能力的維生素K,這些脂溶性維生素都需要油脂的存在才能被腸道吸收,所以,假如為了眼睛的健康而將胡蘿蔔榨成汁來喝,最好選擇吃飯之後喝,或是直接在炒菜時多加一些胡蘿蔔,效果會比空腹時單獨喝胡蘿蔔汁來得好。

 

少吃油,從看得見的油做起

油脂雖然有不少好處,但是現代人的飲食,油脂已經超過身體需要,多餘的油脂反而成為身體負擔,變成危害現代人健康的一大殺手。現在國人的主要死因已經由四十年代的腸胃疾病、肺結核等和環境衛生有關的傳染病,轉變為與飲食不均衡相關的慢性病,其中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等,更和油脂攝取過多有直接的關係。


既然攝取過多油脂有害健康,為了維護身體健康,就必須降低油脂的攝取量。降低油脂攝取的方法首先應該避免「看得見的油」,像是塗抹麵包的牛油、烹調用油、肥肉、培根、肉類外皮等,都是應盡量減少食用的頭號敵人。吃東西時不妨先將食物過水,去除多餘的油脂再食用,或是改變烹調方式,以清燉、清蒸、涼拌、水煮、烤等方法,減少烹調時的用油量。除此之外,食物中還有很多脂肪是看不見的,如酥皮點心、乳酪、洋芋片、熱狗、貢丸、油豆腐、奶精、花生、瓜子等,也都含有很多脂肪。試著把洋芋片弄碎包在吸油面紙內,稍微壓一下,即會發現一層油被吸附在吸油面紙上。因此,吃東西前要注意食物油脂的含量,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一口接一口地吃進一堆油脂。

 

選用植物油不發胖?

此外,也常聽到民眾詢問「為什麼我吃素,卻還是瘦不下來?」或是「我炒菜都用植物油,可以放心地大吃嗎?」甚至還有民眾認為「只要是植物油,就是好油」,可見民眾對於食用油的選擇仍舊存有一些疑問?其實,無論是動物油或植物油,都含有一樣高的熱量(1克能產生9大卡熱量),一樣必須控制每日食用量的多寡,差別只在於組成這兩種油的脂肪酸比例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動物油(魚油除外)富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吃多了會提高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和心血管疾病有絕對的關係,但性質安定、適合高溫油炸、烘焙;而大部分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除外)不含膽固醇,有較高的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比較健康,但在高溫且長時間(如油炸)的烹調方式中卻非常容易變質,產生可能引發癌症的「自由基」,因此,適合涼拌或短時間的快炒烹調。植物油與動物油各有優、缺點,所以要保持健康,除了減少油脂總攝取量(每天油脂的總攝取量不要超過熱量的30%)外,烹調時也應選擇最適合的油,並掌握「快速」的原則,讓油脂對身體的負擔減到最低,才是最聰明的「加油」方式。


由於市面上油品的種類五花八門,光聽名字常讓人「霧煞煞」,不知道該選擇哪一種油比較好?在此也提供一些說明。像芥花油、葵花油、橄欖油、花生油、大豆沙拉油、苦茶油等,因為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適合涼拌、快炒,若要拿來油炸,因為容易變質,最多使用2、3次就必須倒掉,此外,若已經出現油煙就不可以把食物放入鍋中,因為這時候溫度已經太高容易產生不良的變質物。至於寶素齋、素清香是以棕櫚油為原料,清香油是以豬油製成,這些油品都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性質較安定,適合油炸。
除了烹調用油,魚油和魚肝油也是生活中常會接觸到的。魚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除了對孕婦與幼兒具有強健腦力的功效之外,也有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保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但因容易變質,並不適合作為烹調用油,民眾可以直接吃高緯度的魚類即可;魚肝油的主要來源是魚的肝臟,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可作為營養補充劑,但長期大量服用可能會造成維生素A與維生素D過量,引起腦壓升高,因此食用時要特別注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