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有了心臟病,如何做運動?

有了心臟病,如何做運動?

出處/ 2001年4月號/第18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088
收藏 瀏覽數 : 5088
有了心臟病,如何做運動?

缺乏適當的運動,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然而不當的運動卻又容易造成心血管病患的猝死,心臟病患者究竟該怎麼做運動,才能健康又歡喜呢?

 

大家都知道「缺乏運動」是導致心臟病(心肌缺氧、心肌梗塞)的重要因子。以往認為有了心臟病就動彈不得,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要臥床休息4~6週,但長期臥床又會造成心肺功能衰竭、肌肉萎縮、關節僵直、血栓靜脈炎、褥瘡、肺梗塞、腦中風…等。因此對心臟病患者而言,適量、適度的運動是被鼓勵的。不過儘管運動有許多好處,仍有人擔心運動時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誘發心肌缺氧、梗塞或心律不整,所以運動前,醫護人員的評估及運動建議的參考就顯得很重要。


1994年,美國運動醫學會訂定冠心病患者的運動指引,在運動的選擇上,推薦使用大肌肉群,韻律性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單車等,並建議心臟病患者每週從事這類運動至少3次以上,每次20~40分鐘,且為了減少運動傷害,前後的暖身及緩和運動至少各需做10分鐘。至於運動的強度則要視患者的危險性來調整,以不會誘發心肌缺氧、梗塞或心律不整,且能有效地促進體能為原則。


假如平時不太運動,一開始不要將目標訂得太高,可從走路、散步等低強度的運動開始,注意循序漸進,每天進行數分鐘,假如能夠適應,再緩慢地調整運動量,記住,不要使自己覺得不舒服是很重要的。


至於低運動量的園藝工作、家事、跳舞等,雖然不太有持續性,促進心肺功能的效果有限,但仍能改善肌肉張力、減少精神緊張、消耗多餘的熱量,因此只要能持續每天都做,還是對健康有益。


對心臟病患者而言,最怕運動時過度激烈或時間過長,引發心臟病的發作,尤其對長期不運動的人,這些危險很容易發生,因此,我們更應該透過運動前的自我評估及運動時的防範措施,加以預防。


運動時,隨時要注意身體反應,若上氣不接下氣、頭暈、太疲倦,跟人對話時會氣喘,或停止運動10分鐘後仍不能完全恢復,皆表示運動得太用力了,應減緩運動強度;若有呼吸極度困難、頭暈眼花,心絞痛、心律不整的情形,最好趕緊休息,以下即是10項心臟病患者運動時應注意的原則:


1. 注意環境安全。
2. 運動時要有人陪伴。
3. 要準備隨身救「心」的救命藥物,如:硝化甘油、鈣離子阻斷劑。
4. 不要在過熱、過冷、過濕等極端的環境運動,如:避免出入溫差太大的場所、不要在寒冷的天氣中逆風而走。
5. 注意空氣流通,最好有氧氣。
6. 避免短時間內速度快的運動,如:快速地爬樓梯。
7. 不要飽餐後運動。
8. 控制其他危險因子,如:高血壓、吸菸、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
9. 運動後切忌馬上抽菸或洗熱水澡,這對減低心臟的衝擊及預防運動後的暴斃相當重要。
10. 一定要在身心均安時,才能運動。

總之,適度的運動才能對健康有幫助,對心臟病患者來說,運動的質與量更需要被控制,唯有運動前先諮詢醫生的意見,慢慢地遞增運動量及隨時遵照專業人員的指示,才能減少運動的危險性並得到運動最大的益處。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