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5多幫助小朋友對抗腸病毒

5多幫助小朋友對抗腸病毒

出處/ 2001年6月/第18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64
收藏 瀏覽數 : 3164
5多幫助小朋友對抗腸病毒

10歲以下的孩童是遭受感染最危險的族群,每年5、6月是腸病毒流行高峰期,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 

每年的五、六月,台灣漸漸進入炎熱的夏季氣候,炎熱潮濕的夏季,也是腸病毒最活躍的季節。光看病毒名稱,可能會以為腸病毒是一種引起腸胃炎的病毒,其實這是嚴重的誤解。學術界之所以用腸病毒來命名,主要是因為早期病毒學家所發現的病毒,大都只能侵犯呼吸道,無法引起腸胃道的感染,後來發現腸病毒是一個例外,它對於胃酸穩定,可以穩定地通過人類胃酸的屏障,並且進一步在人體的腸胃道繁殖,所以被稱為腸病毒。事實上,腸病毒感染很少出現嚴重的腹瀉症狀,它所引起的症狀主要是發燒、口腔潰瘍、皮疹與各式各樣的併發症,如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10歲以下孩童易受感染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A型、B型克沙奇病毒(coxackievirus A、B)、小兒麻痺病毒(polio virus)、伊科病毒(echo virus)與最後發現的腸病毒68到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對於人類的危害可以溯及遠古時代,此種病毒世界各地均有,常於夏季、初秋流行,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腸病毒在呼吸道可以存在達3~4星期,在腸胃道則可以長達5~6星期或更久,所以一般認為腸病毒是經由腸胃道排泄物所傳染。

腸病毒感染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孩童,雖有成人個案,但很少見,在人群密集處,易發生流行。其潛伏期約為2~5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即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與臀部周圍出現小水泡(手足口病),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7~10天。有些患者則只出現高燒及口腔後部水泡(皰疹性咽峽炎),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易發生敗血症及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等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仍須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傳染給新生兒。

提醒孩童要有衛生習慣

如果孩童感染腸病毒,應幫助他們做到下列「五多」:

.多喝水:冰的、涼的飲料都可以,只要小孩願意喝。

.多休息:在腸病毒感染的研究中,運動量比較大的人,其嚴重度有增加的現象,因此應讓小孩多休息。

.多洗手:要有勤洗手的好習慣,利用物理的摩擦作用,才能有效地移除腸病毒。

.多衛生:除了洗手外,家人都要注意個人衛生習慣,最重要的是少去摸眼睛、鼻子、嘴巴,以免手上沾到這些地方可能存在的腸病毒。

.多在家:少去公共場所,除了需要看醫師外,應盡量待在家中,不只是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也是讓小孩多休息。

雖然,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但相信藉著各種預防措施,包括加強洗手、做好環境衛生、避免接觸病人及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罹病兒童避免去學校等,才能有效控制疫情並盡量保護自己不受到腸病毒的侵襲。


小心登革熱的流行 

文/洪育忠(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醫師)


登革熱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患者會有突發性的高熱,通常伴隨有全身倦怠不適,肌肉酸痛等。由於肌肉酸痛嚴重,患者甚至覺得痛到骨頭裡了,所以登革熱又稱之為斷骨熱。另外患者也會有眼球、眼窩之疼痛,隨著眼球轉動而加劇。有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膚疹。不過這些症狀並非很特別的症狀,像流行性感冒也有高燒、全身酸痛的情形,而且也沒有方便的實驗室可以檢查,迅速確定診斷,因此登革熱有時會被忽略,不過登革熱原則上是自我侷限的疾病,適當的休息就可以恢復。

登革熱和一般感冒不一樣之處是,登革熱病毒有四種不同的典型,當以前被感染過的患者再被感染,而且是不同典型的病毒時(特別是在幼童),可能會出現出血現象如紫斑、瘀血或牙齦出血等,更嚴重者會產生休克現象而可能致命,如此稱為登革出血熱。

目前登革熱並無疫苗,也沒有對抗病毒的藥物。所以對抗登革熱最好的方法是預防它的發生及流行。由於登革熱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染的,所以撲滅蚊蟲是預防登革熱最重要的步驟。只要住家鄰近山區,蚊蟲較多,尤其現在是蚊蟲滋生的時節,更應注意撲滅蚊蟲。民眾若發生高熱、倦怠及全身酸痛,有蚊蟲叮咬情形即應盡快就醫,如此才能控制病情並使衛生單位掌握疫情。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