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陪所愛的人走出躁、鬱陰霾

陪所愛的人走出躁、鬱陰霾

出處/ 2008年10月號/第26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220
收藏 瀏覽數 : 6220
陪所愛的人走出躁、鬱陰霾

不睡、不吃、也不理人,成天頹喪的說活著好累……只要一出門,就拚命買東西;遇到人,話就講不停,活力充沛好像用不盡……面對憂鬱、躁鬱患者的反常行為,家人怎麼定心以對?70歲的陳爺爺因腦中風後遺症引發憂鬱症,獨力照顧他的女兒淑晴,必須看顧他的情緒變化而顯得煩憂。陳爺爺對周遭事物顯得興趣缺缺,電視不看、飯也吃不下、連覺都睡不著。淑晴最怕半夜家裡發出聲響,意味父親又失眠,更令她擔心的是,父親告訴她「活下去沒意思」。

她白天上班不時擔心父親尋短;下班回家看到父親鬱鬱寡歡,也感到無力;更怕他有天真的自殺。父親的憂鬱症還沒好,但淑晴承受的心理壓力已快壓垮自己……

臨床上淑晴的例子很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吳孟璋看過許多照顧者,常隨患者病情起落而影響心情,雖不至於跟著得病,但心情常無法開朗。他建議照顧者,除了注意患者的病情,自己也要有喘息空間和支持網絡,可視情況另外尋找親友或醫師來宣洩情緒。

有鑑於一些陪伴者,除了陪伴,面對憂鬱或躁鬱症患者的負面情緒或失常行為,不知該怎麼回應,以下歸整幾種常見情形,請專家建議回應之道。

況狀1
憂鬱中,請勿打擾

憂鬱症患者自我封閉,像悶葫蘆,完全不跟他人訴說,也不願聽從專業診斷,家人如何幫忙?給予患者人際支持?

放晴「伴」法》
這是最常遇到的情境,吳孟璋表示,若患者只是自我封閉、不愛說話,照顧者就要帶病人「過生活」。陪他吃東西、應對日常鎖事、帶他出門等。最擔心碰到嚴重悶葫蘆,不吃不喝,此時,必須採取較積極的方式,帶病人就醫,甚至住院,起碼要能「維持生命」。

吳孟璋表示,過去治療憂鬱症的藥物不如現在好,當時嚴重的患者會用電療方式來「重組大腦細胞」,藉此讓患者有恢復進食的慾望。現在藥物較好,但如果患者已嚴重到不吃不喝,照顧者一定要帶他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

況狀2
我的憂鬱我最瞭

患者認為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病,醫學知識他都懂,若情況嚴重就看醫師吃藥,好轉就擅自停藥,以致帶病走江湖,家人如何協助?

放晴「伴」法》
心理治療師在治療時,偶爾會碰到「久病成良醫」的患者,對於憂鬱症的病理知識掌握,不下於治療的醫師。這種「很懂」的病人,常自行「掌握」病情而任意中斷藥物,對治療師而言,反而很頭痛。

吳孟璋發現這類病人的「自我效能」很強,自認藥物會抹煞人的韌性,常自行診斷病情來決定何時吃藥,但憂鬱症仍需醫師診斷,建議陪伴者要讓患者聽從醫師指示,而非自己判定病情來服藥。

對這類病人,陪伴者最好能引導其善用「掌握病情」的能力。他舉例,有本「躁鬱之心」的書,作者是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躁鬱症患者,他有醫學背景,一旦察覺自身憂鬱病情惡化,立刻加重藥物治療,可見藥物在治療憂鬱症和躁鬱症上療效顯著。儘管病人很懂病情,仍缺乏醫學訓練,不妨引導他利用這優勢和醫師討論,而非「自行決定」藥物的使用時機或多寡。

況狀3
都是我不好

若憂鬱症患者有強烈的無價值感或罪惡感,家人如何開導?

放晴「伴」法》
憂鬱症最常出現「無價值感」和「罪惡感」,最好的陪伴方式是「傾聽,不一定要給建議。」一旦給建議,患者做不到,他的無價值感和罪惡感會更高,反而適得其反。吳孟璋表示,很多陪伴者會告訴憂鬱症患者「不要想太多」等,其實,憂鬱症患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陪伴者的「勸告」對他而言,反倒像爭辯。

對這類病人,就像對一顆旋轉中的陀螺,陪伴者別讓它加速,慢慢的,陀螺自會停下來。事實上,憂鬱症也有循環性,患者憂鬱一段時間,又會好轉,彷彿不藥而癒;但過一段時間又會出現憂鬱情況。所以,除了不能中斷治療,照顧者的「傾聽與陪伴」更是必要,吳孟璋提醒,「別建議太多行動,否則患者做不到,更加自覺無價值或產生罪惡感。」

面對躁鬱症患者,又該怎麼應對?

況狀4
瘋狂shopping

若躁鬱症者躁症發作時,瘋狂採購……家屬怎麼幫他踩煞車?

放晴「伴」法》
很多躁鬱症患者發作時,會瘋狂採購、買禮物送人、買超過個人能力所及的物品,或突然對某些行為很狂熱,對此,照顧者能做的就是限制躁症患者的瘋狂行為。

若患者一旦發作,限制他不能帶信用卡,假如患者很難溝通,像有人儘管身上沒錢、沒信用卡,仍大方地拿走店家商品,家屬得跟在後頭,趁他不注意把東西放回去,若他執意要買,也只能幫忙付帳。然而,這類病人已影響周圍親友,一定要強制帶他就醫。如果病情尚未嚴重,照顧者盡量讓患者在發作時的行為不至於影響到他的財力,並鼓勵他參加支持團體。

倘使躁鬱症患者已受過診斷,通常病患會有病識感,照顧者一旦發現患者躁症發作,要協助就醫。如果從未看過醫師,可能患者也不知道自己罹患躁鬱症,所以臨床上,很多第一次就醫的人都是被家屬架來就醫。

況狀5
嘰哩呱啦講不停

病患發作初期,變得跳躍性思考、愛講話、精力旺盛到旁人難以招架……

放晴「伴」法》
很多躁鬱症患者在病情輕微時很有活力、很積極,吳孟璋表示,很多成功人士有微輕躁症,這讓他們在工作上很有動力。發病初期,若沒影響周遭人事,照顧者只要觀察即可。若他一直講話而打擾到自己,不妨暫時離開現場,或更積極的請他就醫。

躁鬱症病情因人而異,有些人的躁期很短,並未影響他人,旁人只覺得患者「活力異常充沛好一陣子」,只要患者不影響周遭,照顧者無須特別操心;若已對生活造成困擾,應儘速帶他就醫。

況狀6
不要惹我!

若躁鬱者躁症發作,莫名其妙地動怒、摔東西、打人,家屬怎麼和他相處?

放晴「伴」法》
如果躁鬱症患者有暴力傾向,周遭親人不妨先離開,避免受傷,必要時向警察申請保護令。

吳孟璋曾遇過這類個案,最後請警政單位幫忙架離躁鬱患者,甚至得住院治療。當患者嚴重躁症發作,威脅照顧者的人身安全,別隱忍,立即向醫師和警政單位求助。

況狀7
不躁就不吃藥

病患病情轉好,是否停藥?

放晴「伴」法》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也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舉一位病人為例,這病人是警察,發病時間約23歲,躁症發作時喜歡到處查戶口,還越界查到同事的轄區。精力旺盛、愛說話、自大、思考跳躍、睡眠需求少,容易和同事發生衝突,最後被同事架來就醫。

在陳正宗看診前,他已先後住院治療2~3次,後來陳正宗以藥物治療,經過10年從未發作,病人目前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雖已評估過可停藥,但患者和他太太堅持要終身服藥。

陳正宗表示,躁鬱症病人最壞結果是因鬱症發作自殺,但如果長期服藥控制,就像這位病人能痊癒,且和常人無異。因此,面對躁鬱病症,病人應盡速就醫,在醫師協助下走出患病陰霾。

關鍵字: 憂鬱症躁鬱憂鬱案例陪伴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