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青春期 孩子愈來愈有主見,父母如何破解溝通僵局

孩子愈來愈有主見,父母如何破解溝通僵局

出處/ 2016年7月號/第35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620
收藏 瀏覽數 : 2620
孩子愈來愈有主見,父母如何破解溝通僵局

孩子長大了,愈來愈有想法,假如常吐槽父母的建議,甚至嗤之以鼻,父母除了要理性的提醒孩子,可以意見不同,但表達的態度要好,也要技巧性的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才能更理性的解決問題。


孩子小的時候,當親子看法不同時,通常只要父母夠堅持,孩子最後都會接納,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不少父母發覺小孩變得愈來愈有自己的主張,父母想給予建議,孩子常不領情,該怎麼改善這種親子溝通的僵局?

 

當孩子吐槽自己的建議
父母先別急著生氣

當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孩子,孩子卻不客氣的吐槽、頂撞或置之不理,大部分的父母難免既生氣又傷心。在部落格上人稱「老ㄙㄨ」老師,現任教於台中市大元國小的蘇明進老師提醒父母,別急著動怒,不妨想一下自己生氣的原因是孩子不配合,讓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才會有情緒產生,還是孩子表達意見的口氣與態度不好,因而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認清當下的情緒與引爆怒火的原因,就比較容易冷靜下來,針對問題好好溝通。

 

很多父母不是不能接受孩子意見不同,而是不能接受「孩子表達意見的口氣很火爆」,所以忍不住就動怒了,這時父母一定要先察覺並接納彼此生氣的情緒,再簡單的提醒孩子,「你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但話請好好講,假如我們彼此都帶著怒氣,就不適合討論這問題,應該等彼此冷靜下來再來討論。」

 

別為了方便管教
期待孩子凡事順從

當孩子有意見想要表達,卻常被父母喝止、反駁,蘇明進老師發現,這些孩子不是變得越來越會反抗,就是變得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想法,不再自己動腦思考,而是當父母的「應聲蟲」。或許在孩子小的時候,聽話順從讓父母很「方便」,既不用花很多心思去思考親子溝通的問題,更不會常常生氣或有挫折感,但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不要大小事都管
管「公領域」的事就好

教養規範上,父母不妨以「私領域」或「公領域」為指標,屬於「個人的事」,例如:每餐吃多少飯、如何打扮、何時寫作業等,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主任林淑棻建議父母盡量不要有太多意見,給孩子自主決定的空間。若事情屬於「與他人有關的公領域」,父母就要跟孩子商量,因為世界不是以孩子個人為中心,需要跟其他人一起合作,讓孩子學會思考,找出自己與對方都能接受或共存的方式,孩子才能逐漸拿捏出適合的準則。

 

當親子立場不同
先了解孩子內心想法

當親子立場不同時,該怎麼辦?林淑棻表示,並不是說父母完全不能對孩子個人的事有意見,不過比較好的處理方式是: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例如: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樣的髮型?為什麼喜歡穿這樣的衣服?同時父母也可表達擔心或不妥的理由,或他人可能有的看法,並留空間給孩子思考,而不是強硬、毫無理由的反對或介入。

 

注意孩子交友狀況
但不批評他的朋友

至於「結交朋友」這類事情,雖然屬於孩子個人的事,但青少年階段還在培養對事物的判斷力與價值觀,因此父母還是要多加注意。林淑棻建議絕對不要批評或指責孩子的朋友(特別是面對青少年),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導致誤會或增加親子嫌隙。

 

父母平時可多跟孩子聊聊最欣賞好友哪些特質?他們如何變成好友的?了解孩子跟朋友在一起時感到開心和生氣的是什麼事?了解有無潛在的危險等,從旁扮演孩子的「軍師」,用關心和提點的方式來陪伴孩子。

 

引導孩子思考
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讓許多父母放心不下的孩子成績問題,雖然也屬於孩子個人的事,但若父母認為「責無旁貸」,林淑棻建議父母可常引導跟刺激孩子思考:「將來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將來想從事怎樣的志業?」,將焦點放在孩子對未來的願景和理想目標上,而非只專注在成績的高低或是學校的好壞上。

 

再者,林淑棻也表示,父母應當學習站在「鼓勵」的角度,多肯定孩子目前已經學會的東西,至於孩子還學不會的部分,不妨多了解孩子有沒有很懊惱?想不想多方學習或進行補救?從中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而不是一看到孩子成績退步就急忙督促孩子惡補,有時候多觀察、思考,再出發時,反而會有更好的結果。

 

感謝友緣基金會臨床中心主任林淑棻、台中市大元國小老師蘇明進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