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罹患憂鬱症時,很多父母會誤以為孩子的表現是叛逆,到底叛逆與憂鬱如何區別?憂鬱症是不是不理他,自然會好?服用抗憂鬱劑是否會影響青少年的腦力發展?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一旦出現比較激烈或不順服的行為,父母容易歸之為叛逆。不過,當孩子除了情緒激動、脾氣易怒之外,還出現胃口不好、凡事提不起勁,甚至不想出門的時候,那你可要注意,孩子很有可能不是叛逆,而是正陷入生命的低潮期,他生病了,得了憂鬱症。青少年憂鬱症除了叛逆,跟成人憂鬱症有何不同?需要吃藥嗎?吃藥是否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以下為父母對青少年憂慮症的常見疑惑。
Q1憂鬱症不治療,自然會好?
一樣是生病,為什麼聽到憂鬱症,父母卻不能接受?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任楊明仁表示,憂鬱症屬於一種腦部疾病,父母不承認孩子得病,第一是對這項疾病不瞭解,第二是不敢面對現實。有的憂鬱症經過一段時間會好,但好了不代表不會復發,在治療憂鬱症的過程,學會處理情緒、保養自己,才能預防它再度復發。他也提醒,導致憂鬱症的原因很多,跟體質有絕對的關係,孩子生病後,父母要做的是趕快帶孩子就醫,而不是自責,將孩子生病歸咎於自己。
凱旋醫院副院長王興耀指出,孩子有憂鬱症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困擾,不過,孩子有沒有生病不是父母可以判定的,如果有疑慮,不妨帶孩子到精神科,請專業人員評估。如果罹患憂鬱症不去治療,過3~6個月也會好,但要是患者出現自殺念頭,是不是能撐過這段時間,就是一個關鍵!
Q2孩子就是不夠堅強,才會得憂鬱症?
王興耀的經驗是,當父母知道孩子得了憂鬱症,通常會帶他去看電影、送他喜歡的東西,試圖討好他,或是講道理給孩子聽,比如「你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好好振作起來」。對青少年來說,他的內心也很想振作起來,但因為生病,無法做到,如果父母只是一昧地要求,對孩子會造成二度傷害。
孩子生病後,楊明仁提醒,父母對孩子最好多包容,不要過度指導他要做這個、做那個,形成孩子的壓力、負擔,另外,要積極尋找醫療和輔導資源。
Q3孩子只是心情不好,為何要看精神科?
楊明仁記得有位病患門診時透漏,自己國中時曾出現憂鬱症的症狀,如果當時能早點發現,或許他今天能有更好的成就。由此可見,提早發現憂鬱症是很重要的。臨床經驗豐富的王興耀發現,民眾對精神科的確有顧忌,不過跟過去相比,現在看精神科的人數已增加不少。如果父母察覺孩子有情緒上的困擾,除了直接看精神科,亦可求助於學校的輔導老師,或「張老師」、「生命線」等相關機構、專業臨床心理師所開的診所,甚至是醫院的家醫科,就醫管道非常多。
Q4憂鬱症會傳染?
楊明仁和王興耀一致斬釘截鐵地強調,「青少年憂鬱症不會傳染」。楊明仁說,憂鬱症跟傳染病不同,不會傳染,不過,青少年卻可能因「同儕認同」,而學習、模仿朋友的行為。
Q5叛逆與憂鬱如何區別?
對爸媽來講,孩子的行為究竟是叛逆或憂鬱,確實很難區別。楊明仁表示,如果孩子得了憂鬱症,除了叛逆行為,還會伴隨一些不舒服的症狀,比如胃口不好、失眠、嗜睡、情緒低落或暴躁。假如懷疑,可先請學校的輔導老師,藉由評量工具來輔助判定,評估孩子的情緒狀況。
王興耀解釋,青少年憂鬱症的表現型式各式各樣,有「典型憂鬱症」和「非典型憂鬱症」兩類。「典型憂鬱症」是指青少年明顯有不快樂、沒有信心、睡眠少、哭泣、不講話、不想出門、胃口不好等症狀,生理上也會出現頭暈、胸悶、胃不舒服等情形,最嚴重會想自殺。
而「非典型憂鬱症」,又稱為「隱藏性憂鬱症」或「微笑型憂鬱症」。一般認為,憂鬱症患者不愛笑,可是非典型憂鬱症的病人不僅會笑,且從行為不易看出是憂鬱症病患。這類患者,因心理壓力大,容易情緒化,也會出現胃不舒服、胸口悶、頭痛、肩膀痛、腰痛、不太想上學等症狀。主要可分成7種表現型態。
1身體上有很多小毛病
2暴食症、厭食症
3身材恐懼症(對38公斤不滿意,非要降到36公斤,常見於影歌星)
4強迫思考症
5恐慌
6邊緣症(情緒像雲霄飛車,一下很低落,一下又嘻嘻哈哈,起伏很大)
7人格違常
成人憂鬱症和青少年憂鬱症相比,前者典型病患比較多,後者則是非典型病患居多。王興耀提醒父母,注意青少年是否有「非典型憂鬱症」的傾向,及時處理和治療。
Q6憂鬱症是不是中邪,是否要找人收驚?
王興耀回憶,過去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去收驚,常見的情況是家長看了西醫、中醫,一切方式用盡,仍找不出孩子的病因,心灰意泠之餘,就去找收驚的。收驚的儀式對家長有安慰劑的效果,假如不會造成傷害,醫師通常不會干預。反倒是中邪的說法,曾有家長拿蟑螂的排泄物給孩子吃,對於這樣的案例,醫師較會出面勸說,請家長停止不當的行為。
楊明仁呼籲,治療憂鬱症「要神也要人」。父母面對孩子憂鬱的困境,求助民俗處理或靈性上的幫助,無可厚非,但如果想早日康復,最好帶孩子接受專業治療。
Q7憂鬱症的藥像百服寧,一吃見效?
楊明仁解釋,憂鬱症的藥有一定的療效,也有一定的療程。通常病人吃藥後,過一、兩個禮拜,症狀就能緩解,但不表示痊癒,要持續吃一段時間(約半年),才能考慮把劑量慢慢地減下來。
王興耀提醒,憂鬱症患者服藥經過兩、三個禮拜,才能看出效果,這段時間是黑暗期,父母千萬不要看到沒什麼效果就急著換醫生。要是過了兩、三個星期,還看不到效果,可找醫師討論,因為用藥分第一線、第二線,甚至第三線,醫師會視情況調整用藥。
Q8藥物治療勝過心理輔導?
王興耀說,急性期的憂鬱症需要藥物治療,不過情況穩定後也需要心理輔導協助。楊明仁也認為,藥物治療與心理輔導一併使用,相得益彰。青少年會得憂鬱症,很可能是在生活上遭遇困難,藥物無法解決人際、功課等問題,想要走出憂鬱症,需要心理輔導來輔助。
Q9孩子已無憂鬱症狀,可自行停藥、停診?
有些人認為「病人」才需要吃藥,也擔心一輩子依賴藥物,所以憂鬱症狀一改善,便立刻停藥、停診。王興耀坦承,將近70%的病患會擅自停診或停藥,解決辦法是醫護人員繼續加強宣導,也希望藥物發明更進步,最好一天吃一次就好。
憂鬱症是容易復發的疾病,楊明仁強調「除惡務盡」,治療過程中病人會時好時壞,若擅自停診或停藥,治療不完全,不僅未康復,往後也容易復發。
Q10服用抗憂鬱劑是否會影響青少年的腦力發展?
王興耀承認,治療憂鬱症的藥,的確不可能完全沒有副作用,至於影響深淺,要看吃的時間和劑量而定,吃一年跟吃十年的一定不一樣。話說回來,高血壓的藥,大家都不敢停,為什麼吃憂鬱症的藥就敢停,因為看不到立即的危險。
權衡治療的效果,目前憂鬱症藥物的副作用,大都可被接受。據他瞭解,服用抗憂鬱症的藥,的確會影響腦力,但不吃影響更大。譬如有個患者,在得憂鬱症之前,他的IQ是120,生病時IQ降為60,吃藥後可拉回到108分。權衡輕重,吃藥的好處比不吃藥大得多。
楊明仁補充說,現在治憂鬱症的藥副作用很小,通常不會影響智力發展,有些藥還有修補腦部組織,修復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等)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