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食安問題 基因食品是希望,還是夢魘?

基因食品是希望,還是夢魘?

出處/ 2001年1月號/第1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39
收藏 瀏覽數 : 3639
基因食品是希望,還是夢魘?

今年9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首度公布部分市售食品的基因檢驗報告,即刻引起軒然大波,在安全疑慮未有定論之前,政府應如何防患未然?民眾又該如何自保呢?

就在我們即將邁入21世紀前的最後一個初夏,以歐美科學家為主的人類基因組研究計畫執行小組已完成人類基因組核甘酸序列的草圖。這項解讀人類生命之書的跨國研究計畫被認為是20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科學成就,與40年前人類登陸月球同樣並列歷史性的偉大科技突破。基因科技(gene technology)頓時成為熱門的學問和媒體矚目的焦點。

基因食品引發經濟大戰

事實上,基因科技在過去20餘年來一直是生命科學的主流,只是一般民眾較少注意到其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近年來運用遺傳工程學上的技術,已經能從某些生物體上抽取特定的基因,經複製後轉移到農作物上,賦予農作物特定的生理機能,提升生存優勢(如:某些轉殖植物可以生長於較為乾旱或寒冷的環境,或具有抗病毒或抗昆蟲侵害的特性);甚至改變相關食品的特性,增加、改良食品內的某種物質,以提高營養價值。

過去這兩年來,基因改造食品已在一些國家快速發展並悄悄地進入大眾消費市場,其安全性、標識方式及管理辦法皆引起科學家和消費者的廣泛討論。最近歐美先進國家彼此之間對於生產基因轉殖農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和基因改造食品有相當激烈的爭論,甚至幾乎演變為歐洲共同市場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大戰。這些爭端主要是一般消費者懷疑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及其加工而成的基因食品對人體有毒性或有副作用。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日前,國際米糧作物研究機構為了提高稻米的品質與產量,從世界各地收集了數萬個品系的稻種,進行優良品種的篩選,再以基因工程技術,將能加強營養的基因轉殖入水稻內,以培育基因轉殖水稻。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所支持的研究室也成功地製造出比野生蕃茄慢熟並有特殊風味的轉殖蕃茄;為了對付多年來造成玉米枯死的根部蠕蟲(rootworm),美國農民也成功地培育出一種抗蟲害的轉殖玉米。

今年初,瑞士一個研究群更宣布他們已經成功地用基因轉殖技術培育出一種不受根部蠕蟲侵害的黃金米(golden rice)。加拿大也已核准農民生產玉米、大豆、芥花、蕃茄、馬鈴薯和棉花等基因工程作物。事實上,不僅生物科技進步的歐美國家大量生產許多基因轉殖植物;許多國家都在生產基因轉殖玉米、黃豆、蕃茄、稻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

至於國內,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於2001年9月27日首度公布16樣市售樣本的檢驗報告,在送檢的豆腐、豆漿、玉米罐頭及洋芋片等四類食品中,有近七成含有基因改造作物的成份;其中送檢的豆腐與豆漿更含有100%基因改造黃豆。我們無法得知四大類食品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基因改造作物的成份,但基因改造食品一步步有計劃地進入國內消費市場卻是不爭的事實。

基因食品的隱憂

一般消費大眾對於基因改造食品最關心的問題是──這種食品有沒有毒性或副作用?可不可以吃?

雖然目前並無完整的科學證據顯示基因食品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基因改造食品對特定過敏體質消費者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卻普遍為消費者所擔憂。曾經有科學家嘗試將負責製造營養蛋白質的巴西堅果基因轉殖入大豆,結果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吃了這種基因大豆也會過敏。此外,有一些基因轉殖作物具有排斥某些抗生素的能力,也讓許多人擔心這種排斥抗生素的基因是否會傳給人類。

英國一組科學家曾發現餵食基因科技所修飾過的馬鈴薯,會使老鼠發生內臟(如:腸胃系統)的病變,此報告一刊出,即刻引起軒然大波。這類報導不但升高消費大眾的顧慮,導致基因改造黃豆及玉米價格慘跌,歐盟甚至禁止基因食品輸入歐洲共同市場,造成美國很多種植基因作物的農民及生物技術公司(如:Monsanto和DuPont等)頗大的損失。

此外,這些生長較快、果實較多或抗病力強的基因轉殖作物,長期栽種會不會消滅自然天敵、影響生態平衡、滅絕原來稀有品種,都是引人注目的隱憂。

歐洲各國抱持保守態度

俗云:「民以食為天」,一個有為的政府應該要訂定一套可行的辦法來保障人民飲食的安全。雖然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消費者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擔憂或恐懼是沒有根據的群眾心理,但是消費者對所購買的食物是否含有基因改造成份應該有知的權利。

再者,任由少數幾家生物科技公司運用新興的基因轉殖技術生產人們賴以為生的糧食作物,迫使農民不斷以高價購買基因轉殖作物的種子,變相剝削農民,是否壟斷市場,則是另一個值得思考及深入探討的科技倫理議題。

放眼世界,歐洲各國對基因改造食品一直抱持著相當保守的態度,歐盟禁止使用基因工程生長激素飼養的牛隻和牛肉進口;英國人民去年在首相官邸前傾倒一大卡車的基因改良大豆,以抗議英國政府坐視基因作物和改造食品進入消費市場,不但沒有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也影響當地種植傳統作物者的基本收入。

德國為加強基因改造食品的管理,該國總理Gerhard Schroder在今年六月中旬宣佈以政府的力量介入基因轉殖農作物的生產與管理,他要求所有持有生產基因轉殖農作物執照的公司能夠接受德國政府正在進行的有關基因轉殖農作物之三年期研究與追蹤。這項計畫主要是要客觀評估食用基因轉殖農作物的安全性,使消費大眾能接受基因轉殖植物製造的食品。

由於基因轉殖農作物及基因食品對人體及動物的影響尚無定論,已有20多個國家立法規定進入市場銷售的食物及農產品必需清楚地標識是否含有基因轉殖農作物的成份。有關基因產品的外銷也是今年夏天在琉球召開的八國高峰會談(The G8 group leaders summit)中的重要議題,雖然排入討論但未能達成共識,僅決議新成立一個小組來負責研究並處理與基因改造食品有關的問題。看來此一影響各國進出口貿易、社會經濟與國民生計的重要議題仍有待進一步研商。

國內如何因應

和傳統技術比起來,基因轉殖作物有許多發展特性和無窮的潛力,相當多的國家先後將其納入科技研究發展的重要項目,投入大筆研究經費,有遠見的生物科技公司更不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研究。據估計,今年基因轉殖作物和基因改造食品的生產總值達40多億美元,五年之後可達200億美元;至於基因藥物總銷售量的成長潛力更高,甚至可達2000億美元。

毫無疑問地,隨著生物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基因改造食品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大,不僅直接影響國際間的商業競爭,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為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健康,筆者僅提出以下建議。

一、 學術界和政府研究機構─應利用原有的基因工程與基因轉殖技術,及早針對市面上的食品進行全面普查,公佈調查結果;同時結合民間力量督促政府提出長遠性評估,立法建立「監察制度」,保護食品市場免於遭受不良基因作物的污染;並進一步規畫基因改造作物和基因轉殖動物的研發和生產。

二、 政府立法─可制定獎勵辦法,積極結合產業界和食品業者開發安全、營養又可增進健康的基因食品。並儘早建立嚴謹的基因食品檢驗制度和管理辦法,以法律規範基因轉殖作物的生產、加工及基因食品的標識與銷售。

三、 教育方面─盡早透過學校及社會教育使民眾對基因改造作物與基因改造食品有正確的認識。如: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閱讀食品標籤和說明書的習慣,審慎選擇好的品牌且標識清楚的食品。如此多管旗下,才能保障自身的飲食安全與身體健康。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