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搞懂15個心臟病迷思,防堵心臟病

搞懂15個心臟病迷思,防堵心臟病

出處/ 2004年9月號/第22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808
收藏 瀏覽數 : 8808
搞懂15個心臟病迷思,防堵心臟病

面對身體的馬達──「心臟」,你是一知半解,還是完全不了解?別讓錯誤的觀念,延誤了護心工程。心臟病指的是什麼?在眾多心臟疾病中,一般人所謂的心臟病以「冠心病」居多,由於動脈硬化或心肌缺氧會引起心絞痛、狹心症,如果缺氧長達30分鐘,就會引起心肌梗塞。為了讓一般人對於心臟疾病的觀念更加強,慈濟大學內科專任助理教授暨慈濟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賴嘉珀和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柯文欽,特別就臨床上容易混淆的15個疑問提出澄清。

1. 什麼是心臟病?

答:一般人所謂的心臟病,只是一個統稱,賴嘉珀說明可分為5大類:

1.心包膜炎:心臟外面包了一層心包膜,以前是細菌感染比較多,現在衛生條件改善,細菌感染的情形較少,反倒是肺結核和腸道寄生蟲侵入而引起的病例有增加現象。

2.心臟肌肉引起的問題:一種是遺傳或病毒引起的心肌病變,另一種是心臟肌肉壞死,造成心肌梗塞。

3.心內膜炎:以前以風濕性心臟病最多,現在在台灣幾乎已快要絕跡,但是細菌性的心內膜炎有增加趨勢,尤其在臨床上發現多起因為施打海洛因毒品等因素而引起感染的案例。

4.心臟傳導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

5.冠心病:供給心臟血液的血管叫冠狀動脈,冠狀動脈引起的疾病就是冠心病

2. 老年人才會得心臟病? 

答:年紀不是罹患心臟病最關鍵的因素。柯文欽表示,若是先天性的心臟病自出生就有了,後天性的心臟病也是任何一個年層都有可能。賴嘉珀也指出,以前確實是中老年人得到心臟病的比例較多,但近年來已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亦有數起30多歲的案例,其中一位才31歲,就已經有3條血管都阻塞,只好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這和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不無關聯,遺傳因素之外,膽固醇過高也是重要原因。這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全世界都有類似情況。

3. 男人才會得心臟病?

答:錯!賴嘉珀解釋,雖然女性在停經前有荷爾蒙保護血管璧,的確較男性罹患心臟病的比率低,但是停經後慢慢就和男人一樣高,統計發現,女人停經後第8年起,得到冠心病的比例和男人一樣。柯文欽也表示,一位月經正常的30歲婦女,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小,但一位同年齡男性,又抽菸、又喝酒,且有高血壓,那這位男性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就高很多。然而,因為這項罹患率的差距,也造成女性疏忽,根據美國的報告,女性檢查出心臟病時,嚴重度都較男性高,所以這個觀念要修正,以免婦女對心臟病缺少警戒心。

4. 只有肥胖的人才會得心臟病?

答:錯!賴嘉珀澄清,肥胖本身並不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但是肥胖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罹患率,而這些因肥胖引起的併發症容易導致動脈硬化,所以民眾才會以為胖子容易得冠心病。柯文欽補充,並不是肥胖就容易得冠狀動脈疾病,瘦的人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他的罹患率和胖子一樣高。

5. 工作壓力大比較容易得心臟病?

答:長期壓力會不會引起冠狀動脈疾病,很難做研究,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柯文欽指出,若原本就有冠狀動脈疾病(像是狹心症、心肌梗塞),卻未檢查出來,壓力則會誘發其發作。整體而言,壓力對動脈硬化是一個危險因子。賴嘉珀表示,工作壓力大的人得到冠心病的概率比較高,統計指出,坐辦公桌的白領階級,得到冠心病的概率比藍領階級高。

6. 心臟病一定是先天遺傳造成的嗎?

答:不完全是。柯文欽說明,不是媽媽有心臟病,小孩就一定有,只是可能性較高。賴嘉珀補充,遺傳基因中確實發現有關心臟病的基因,但是環境因素還是很重要,如果是高危險群,自己又不注意,得到冠心病的可能性更高;若一個人沒有家族史,可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都不好,還是有可能得到冠心病。

7. 拔牙會引發心臟病? 

答:可能會。賴嘉珀解釋,首先是拔牙時容易緊張,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其次,拔牙之後會服用止痛藥,如果本身是冠狀動脈硬化的病人,服用止痛藥後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不過,以廣義的心臟病來說,拔牙最容易引起的是心內膜炎。因為牙齒是細菌最多的地方,拔牙之後細菌會進入血液,如果心臟辦膜有些退化,最常見的是二尖瓣脫垂,如果合併逆流,逆流處的瓣膜比較粗糙,牙齒的細菌經由血液進到瓣膜,就易引發心內膜炎。柯文欽強調,拔牙不會造成心臟病,但有心臟病的人拔牙要注意,罹患瓣膜性心臟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的人,拔牙前一定要告訴醫生,並服用抗生素預防。

8. 便秘容易引發心臟病?

答:機會很高。賴嘉珀說明,動脈硬化的病人在排便時若太用力,血壓會上升,易引起心絞痛。曾有一位血管塞得很嚴重的病人,連刷牙也會胸痛,更何況排便。柯文欽亦表示,便秘時一般人會更用力排便,心臟血液易不夠,而誘發缺血,如果狹心症本來就很嚴重,便秘會使得病人缺血的情況更嚴重,導致昏倒,甚至心肌梗塞的病人還可能猝死。心臟病患在治療當中,通常會使用軟便劑幫助通便,所以無法排便時,可用藥物幫忙,別逞強。

9. 喘是心臟病的前兆?

答:不完全是。柯文欽認為,喘的原因很多,喘的人不一定是心臟病,心臟病不一定會喘,例如心臟衰竭會喘,此外,心律不整則會心悸,狹心症則會胸痛、胸悶。賴嘉珀解釋,每天都有固定運動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同時跑100公尺,前者可能不會喘,後者就會喘。一般而言,冠心病患者在運動時比較會有胸悶的感覺,但若同時有糖尿病,就會以喘來表現。所以,會喘不一定表示有心臟病,但是需要提高警覺。

10. 嚴重胸痛就是心臟病?

答:不一定。柯文欽說明,心臟病不一定會胸痛,有時會以牙疼、胃痛、肩膀痛的形式呈現,若是胸痛也不一定會「很嚴重」,有時是悶悶的感覺。從下牙床到肚子以上的疼痛,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警訊,大約有8?10%的心肌梗塞患者會碰到這種情況。此外,胸痛也可能是食道炎、氣胸、胃潰瘍等所造成,賴嘉珀舉例,以前藥多是粉狀,民眾會喝水服用,現在的藥多是顆粒狀,有的人就直接用口水把藥吞下去,藥就黏在食道上,引起急性食道炎,也會造成胸部疼痛。其次,胸部有很多器官,胸痛最常見的原因是大動脈剝離,整個大動脈裂開,亦會引起嚴重胸痛。再者,胃潰瘍也會引起胸痛。因此,胸痛時要趕快去看醫生,找出病因。

11. 心臟病如果換心,就能高枕無憂?

答:錯!柯文欽指出,心臟移植並不是百分之百都很成功,根據健保局的資料,換心後,3個月的存活率是88%,一年是82%,三年是70%,也就是100個人去換心,三年後只剩70個人還活著,且換心之後,終生都要服用抗排斥的藥,有後續保養的問題,所以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賴嘉珀分析,心臟病的治療除了換心外,還有氣球擴張術、支架療法、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但是這些都只是治療的手段,事後如何保養血管更重要,否則還是有機會再得冠心病。

12. 心臟病治療後,能完全恢復原有機能?

答:不完全是。柯文欽指出,心臟的肌肉壞死之後,無法再生,但它的功能可以由其他的細胞來代償。原則上如果有定期檢查、按時服藥,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生活水平,但賴嘉珀呼籲,能否從事以往所有的活動,還是要由個人專屬的主治醫師來評估。

13. 我有心臟病,是不是就不能動、不能工作?

答:錯!賴嘉珀澄清,工作壓力確實對動脈硬化是個不利的因素,所以工作壓力太大是需要調整,但是「不能動、不能工作」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器官愈用愈好,若不用會一直退化。心肌梗塞的病人還是需要運動,只是必須注意一些細節,像是早晨,尤其是冬天,不要沒吃藥就跑去外面走路或跑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人術後第3天就要下床來走路,愈早離床心臟就恢復得愈好;做氣球擴張術後第2天出院就可以去跑步,雖然血管有點問題,可是愈早運動,血流會比較順暢,對血管也好。完全不動、不去工作,反而對心臟更不利。不過,柯文欽也提醒,心臟病患者治療後,能做哪些運動,什麼時候做、什麼時候可以有性生活…,這些還是要由專科醫師就個別情況指導。

14. 市面上號稱保護心血管的成藥有用嗎?

答:目前沒有可靠的證據能證實。柯文欽表示,這些成藥、保健食品就算有效,也只是輔助、幫忙的角色,不能放著醫師開的藥不吃,只吃成藥、保健食品。有些保健食品,像是銀杏有抗血小板的作用,深海魚油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但並非沒有副作用,所以還是要以醫師開的處方為主。如果有食用其他成藥、保健食品,也要告知醫師,由醫師根據病人情況來決定是否可以服用。賴嘉珀補充,根據衛生署的規定,市面上賣的營養補充品屬於保健食品,不是藥物,更何況,心臟病不單是血管硬化的問題,他並不鼓勵病人買沒有處方的成藥來吃。

15. 自行服用藥局買來的阿斯匹靈,可預防心臟病嗎?

答:需不需要服用阿斯匹靈應由醫師評估。柯文欽認為,阿斯匹靈確實有預防心臟病的功效,一是心臟病患者可預防心臟病再復發,二是沒有心臟病的人可預防發生,但副作用也不小,如胃潰瘍、血小板不易凝固等,所以值不值得這麼做,要看病患本身得到心臟病的機率多大,如果他有多項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都有,發生冠狀動脈疾病可能性很高,那就值得去做預防,如果20歲,也沒什麼危險因子,每天吃阿斯匹靈,值得嗎?所以,建議由醫師來評估。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 警訊、自救、護心飲食 】資訊,請看396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