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葉雅馨 治癒老年孤獨特效藥:出門與社交

治癒老年孤獨特效藥:出門與社交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撰文/
瀏覽數 : 7281
收藏 瀏覽數 : 7281
治癒老年孤獨特效藥:出門與社交

「我每天的生活都一樣,早上到公園坐一上午,下午到老人服務中心繼續坐,晚上才會回家,每天都是一個人,沒有朋友與家人,我覺得生活很不快樂」這是我們至老人服務中心舉辦分享座談會時,一位長輩在活動結束後,坐在角落神色黯然告訴工作同仁的內心話。

說到老人,多數人聯想到「殘」、「疾」、「弱」、「病」等形容詞。但「老」,真的只能這樣詮釋嗎?老年人就無法擁有活躍生活嗎?人口老化為全世界目前正面臨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目前為高齡化社會,預估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平均每4至5人,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因此,政府除了推動長照制度外,也鼓勵各單位廣設老人服務機構,例如樂齡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老人服務中心等,希望鼓勵長輩走出家門,建立社交圈,培養自己的興趣,讓生活更充實、找到自我價值。

根據董氏基金會曾引用發表於《ComRes》刊物的研究:藝術和文化活動能促進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研究抽樣700位65歲以上的英國人口,結果發現76%的老人認為藝術和文化是讓他們開心的重要因素。超過五成的老年人表示,參與藝術和文化活動,能讓他們認識其他人,降低孤獨感。

另引用一項澳洲研究:參加讀書會或教會,可能可以增加退休後的壽命!研究者蒐集424名50歲以上之退休者資料,研究長達6年。結果發現,退休前生活品質好的人其退休後問卷調查的得分也較高;退休後離開一個團體,6年後生活品質得分則少10%;退休6年後參與者死亡率高達28%。研究顯示,預測死亡的關鍵因素並非健康,而是取決於參與團體的數量。

根據上述,都顯示「社交」對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性。人類是社交的動物,如果生活失去與他人互動的交流,就會感到痛苦,甚至減少壽命。適應退休生活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人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會在退休後產生巨大轉變,例如原有的工作督促力,會因為退休而引發一些失落感,平日的社會互動也會因此大量減少。因此,創造或增加有意義的社會互動,可以是退休後的另一個目標。

長者可以為自己建立漸進式的退休生活,從養成簡單的運動習慣開始,例如到公園走走、做操,或參加社區舉辦的活動,在過程中認識一些朋友,增加社交生活,同時多家參與家族聚會,若無法每周一次,至少也要每月一次,將固定的家族聚餐做為好習慣。

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對長輩而言也相當重要!讓長輩擁有「被需要」的感覺,是讓他們感到自己價值的關鍵。

子女可以從老年人的角度思考他可以做些什麼,例如活動力強的長輩可以從事志工、頂樓植栽、社區附近活動中心的展覽協助,或探訪親友等活動;而活動力較弱的長輩,陪伴者可以詢問生活上的相關建議,滿足老年人被需要的感覺,例如詢問長輩晚餐要準備什麼、煮菜可以加入哪些材料、子女穿著上的建議等意見。同時多家製造讓長輩外出活動的機會,例如到超商買報紙、每天到市場買新鮮蔬菜,維持行動力,克服老年階段因過多的「失去」所產生的寂寞感。

老,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議題。老年階段如何生活,則是我們從年輕時期就需要學習的觀念。老年人本身與家人,需要常常鼓勵長輩外出,或與親友聚會,都能讓長輩感到陪伴與支持的力量。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時常碎念、抱怨身體不適、不願意出門等現象時,務必提高警覺,可能為老年憂鬱症的徵兆。此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或是董氏基金會老年憂鬱防治網站查詢相關資源!

❤️想了解更多【協助高齡者適應身體退化、喪偶、重拾生活重心等】資訊,請上博客來金石堂等網路書店查詢新書《「老」得好:人生冬天的景緻》或《2022年11、12月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