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明星藝人 導演葉天倫》用作品傳達臺灣文化的價值

導演葉天倫》用作品傳達臺灣文化的價值

出處/ 2018年9月號/第37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3471
收藏 瀏覽數 : 13471
導演葉天倫》用作品傳達臺灣文化的價值

2011年,葉天倫還是新生代的導演,執導《雞排英雄》讓他受到矚目,隨後他在電影與電視劇每年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愛。回來》、《含笑食堂》及《紫色大稻埕》等優秀電視劇,都有不錯的口碑,現已是中生代導演的他,2018年9月新的作品《雙城故事》,又有突破性的發展,成為臺灣少數躍上Netflix國際平臺(全球最大OTT網路電視平臺)的戲劇作品,全球194個國家的觀眾都可以看到這個來自臺灣的故事。


葉天倫再次接受《大家健康》雜誌專訪,仍如過往般親切自稱是本家人,原因是2005年時,他還是活動主持人及演員身分,就熱心參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的相關活動,後來在2012年跨刀為董氏基金會的憂鬱症宣導防治拍了《請。聽》的微電影。這次《雙城故事》上映前,我們特別專訪他,分享這些年的工作心情轉折與媒體觀察。
 

勇敢走出臺灣
讓影視作品國際化

臺北的大稻埕文化一直是葉天倫相當喜愛的題材,這次《雙城故事》電視劇一樣是以大稻埕出發,加入了舊金山的城市故事。為了要到舊金山取景,他帶著50人的團隊「遠征」舊金山一個月。

至於為何想挑戰如此辛苦的跨國拍攝,原來兩年多前,葉天倫機緣下接觸到Netflix的採購,當時他們看了《臺北愛情捷運系列電影》的簡介,表示喜歡這種跨國、多元文化的內容,於是開始洽談《雙城故事》電視劇的合作。

因為與Netflix合作,《雙城故事》不論製作、拍攝方式都必須更國際化,才能符合對方在規格上的要求。葉天倫說:「以前想的是南投、高雄的觀眾對於內容的看法是什麼;現在想的是加拿大、全球的觀眾看的是什麼。」另外,他目前進行中的案子也有以美國為背景的全英語題材。

葉天倫說,這跟以前跑單幫的概念不一樣,以前是完成電影之後再去洽談各國的上映;但畢竟Netflix在全球有1億2千多萬的付費收視戶,這次製作時已把國際性的考量加進去。以前拍跨越美、日、臺的《紫色大稻埕》時,已經覺得那是非常複雜的作品,沒想到《雙城故事》竟然更複雜;在過程中必須處理很多大方向、小細節,又沒人可以交流、請教,常讓他覺得自己像個「孤立無援的領航者」,有時壓力大到半路想逃走。不過,艱鉅的任務最終是完成了,雖然最後超支達2000多萬元,但拍出來的效果好,也就值得了。
 

大稻埕是創作的靈感來源
想為臺灣文化留下紀錄

葉天倫的多部影片都是以100年前的臺北大稻埕為背景,在他的眼中,那是一個「風華絕代」的年代。他說:「有些商人願意出很高的價錢來請畫家作畫,讓畫家不必為了糊口而捨棄藝術;白天的商人到了晚上,就拿起樂器來吟唱,跟朋友共組一個樂團……那是一個藝術、商業能夠自然結合的時代,有取之不竭的題材。」

也有人告訴葉天倫,說他「擦亮了大稻埕這塊招牌」,然而他說,自己只是受到「祖先的感召」,想「恢復」100年前大稻埕的風華。在他的心中,似乎有一塊懷舊之地,那裡閃耀著市井文化的光芒。

身兼導演、製作人的他,坦言這兩個角色有時會有衝突。在「經營」與「創作」兩相權衡下,為了戲好,有時寧願多花些錢,他說:「電影畢竟是文化產業,重要的是能夠為臺灣文化留下些什麼,才是電影工作的主要核心價值。」在他的心中,「創作」的價值仍略勝一籌,他企圖用作品演繹臺灣文化,期望能將臺灣文化保留下來,並流傳於世。

網紅是一波熱潮
要維持高峰並不容易

當被問到對網紅、自媒體潮流的看法,他認為閱聽習慣改變,對他個人也影響很大,像是影片的剪接節奏就需要調整。他說:「現在的閱聽趨向『破碎化』,像等車的4、5分鐘這種零碎時間,都會被用來看片。不過反過來說,雖然媒體已經不像以往是電視臺獨大,但想把Youtuber當成『一生的志業』,卻也不是那麼容易。」

他分析:「Youtube裡約有9成的影片是廢片,雖然人人都可上傳,傳播的門檻已降到很低,但因為競爭者也是全球化,所以競爭相當激烈。在臺灣,以前綜藝天王吳宗憲可縱橫演藝圈20年,往後已難再現;以前節目曾出現15%或16%的高收視率,現在有1%就要開香檳慶祝了!」現今的趨勢是,眼球被分散到多元化的內容上,網紅的興起與殞落都只是一波熱潮,要維持在高峰並不容易。

他也分享了自己喜歡的一個日本Youtuber,是目前少數將網紅企業化,還成立Youtuber經紀公司,並上市櫃的成功案例。他是Hikakin,一開始的頻道是表演口技,但後來竄紅的卻是另一個表演「吃東西」的頻道,很多人是因為吃東西的頻道才發現他會口技,到現在他已是日本排名數一數二的Youtuber。後來他還集合了幾個Youtuber成立經紀公司,是目前少數將網紅產業成功規模化,又轉型到經營層次的案例。

葉天倫分析:「雖然他的口技頻道不如吃東西來得紅,但他仍堅持初衷繼續經營,我認為他在這個產業有今天的發展,是因為他觀察到產業的趨勢,也一直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是只一味迎合觀眾一時的喜好,而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所以,吸引眼球或許一開始不那麼難,但想要持續發展,就需要更多的思考與策略。
 

視聽產業面臨大洗牌
未來成名時間可能只有15秒

葉天倫長期觀察電視及電影的製作環境,他預測未來會因為觀眾的閱聽耐性下降,以後一個半小時的節目算很長了,電影有可能在10年內會縮短到60~70分鐘的長度。

然而,電影近年又有「通俗化」的趨勢,不但「上電影院」已成為一種社交行為,另外從「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影片中,動畫常占有不少席次」的現象也可以察覺。相對的,「影集」反而越趨嚴肅化,適合願意花時間深入內容的人,在家慢慢品味。

最近有幾位美國資深電影導演,如馬丁史柯西斯也拍影集了,顯示電影與影集的內容走向,相較以往來看,已有交換的趨勢。所以,或許有另一個族群,不會受到視聽破碎化的影響,依然願意多花時間在較深入、細膩的內容上。

正面臨大洗牌的視聽產業,它的發展仍然撲朔迷離,而前衛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現在葉天倫認為:「這15分鐘,未來可能變成『15秒』!」
 

察覺焦慮,懂得紓壓
才有保有創作力

現在的葉天倫越來越能駕馭複雜、跨國多元的拍攝製作過程,影片的能見度也一舉躍登Netflix的國際平臺;在事業更上一層樓的背後,承受的壓力也更深了一層。他說,以往是一週工作七天的工作狂,現在懂得空出週末來緩解壓力。

他說,自己壓力很大時常會不自覺地「看什麼都不順眼」,後來經過旁人提醒,再找諮商師聊過後,學會控管情緒,理解到原來有一個「焦慮的盤子」,當焦慮情緒出現時,不論哪樣東西放上來,都可以當成焦慮、出氣的題材;所以要察覺自己的焦慮,然後適當地紓壓。

他在家時喜歡看紀錄片、脫口秀或影集,也愛看達賴喇嘛的直播、大寶法王的書,有時還會唸唸經文,但就是不愛上電影院,他說:「喔!不行,去電影院好像在上班,就會開始分析成本!」所以他比較偏好心靈沉澱類型的紓壓方法,這些心靈糧食也讓他保有源源不絕的創作動力!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