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歲的兒童也可能憂鬱?這種憂鬱經常在孩子上學之後再度出現,也可能在青春期和之後的生命歷程中重新出現。
一項發表於2018年6月《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的孩子及其父母的互動療法可以降低孩子憂鬱症風險,並緩和其憂鬱症狀。
該研究由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進行,以229對親子為對象進行研究。參與的孩子年齡介於3到7歲之間,並曾被診斷有憂鬱症。當中一半的參與者接受改編過後的親子互動療法。
研究團隊改編一項於1970年間發展出來的親子互動療法(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 PCIT),該治療方法旨在「改正學齡前兒童的破壞性行為」。改編的內容包括「增加一系列關注情緒的時段」。這項為期18週、20個時段的治療計劃從傳統親子互動(PCIT)的刪減版本開始,然後更著重於情緒發展的增強。
研究者以教導父母如何因應孩子在壓力下的情緒反應為例提供說明,其中一個活動是研究者準備一個包裹放在房間裡,然後讓孩子等待一段時間再去打開它。父母則是佩戴耳機,由治療師指導,透過單向鏡進行觀察。這個目的是給予孩子們學習控制自己情緒的工具,並訓練父母幫助他們增強這些工具。
相較於歸在等待名單中的孩子,直接接受治療的孩子在18週之後憂鬱症的發生率較低,整體的損傷也較少。若憂鬱症在治療後仍然存在,情況似乎也比尚未接受治療的孩子輕微。研究者在治療結束後3個月追蹤孩子的狀況,以確定療效是否仍然持續。研究者同時也進行腦成像攝影,藉此了解大腦的變化。
有趣的是,研究者也發現,即使父母親並非治療目標,在研究中與孩子一起工作的父母,其憂鬱症狀也能獲得改善。先前的研究證實,如果父母的憂鬱症獲得改善,孩子的憂鬱症也會獲得緩解。然而,此項有力的數據證實了反之也成立。
資料來源:https://medicine.wustl.edu/news/parent-child-therapy-helps-young-children-with-depression/
本文由戴怡君選文、黃嘉慈摘譯,感謝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