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兩性關係 婚姻經營 忍了半輩子,老後婚姻失和,只能卒婚嗎?

忍了半輩子,老後婚姻失和,只能卒婚嗎?

出處/ 2019年1、2月號/第37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4478
收藏 瀏覽數 : 24478
忍了半輩子,老後婚姻失和,只能卒婚嗎?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結婚25~29年夫妻的離婚率,自1994~2004年間成長了4倍,就連結婚30年以上的夫妻,離婚率也增加了3.8倍。當退休後,家中出現空巢期,夫妻獨處時間變多、衝突也容易增加,究竟老夫老妻共同生活了大半輩子,不想再忍下去時,該怎麼溝通才對?除了離婚以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人真的會在老後「隨心所欲」,不再像年輕時謹守禮儀常規,變得散漫而隨性嗎?這答案因人而異,但不可否認,不論是從年輕時就常要別人配合自己,或到老了想掙脫束縛而「走樣」,都會造成家人,尤其是另一半的尷尬和困擾。

玉秀76歲的老公從年輕時就愛跟女性搭訕,不論是上街購物或是搭機出遊,只要半徑五公尺內有女性,不論老少美醜,老公一定會上前聊天問安,和對方混熟,並邀約一起唱歌出遊聚餐,讓玉秀丟臉到恨不得有個洞鑽進去。久而久之,玉秀告訴自己,沒事不跟先生同行惹氣,不得不全家同行出遊,就睜一眼閉一眼裝傻,和先生的行為切割,不然就低聲提醒「請替兒女保留點顏面」。

國際演說家暨兩性婚姻專家吳娟瑜說,多年來往返國內外進行多場演講和輔導,幾乎不曾看到一對夫妻同時認為自己的婚姻是「幸福」的,即便是兒女眼中認為的「幸福家庭」,爸爸也會私下透露:「其實常和太太關起門來爭吵。」可見共同生活有摩擦是必然的,只要到老還願意繼續相處,不妨多想想怎麼開心過生活,不要把力氣和精神聚焦在爭吵互鬥上。

 
「室婚」解構婚姻
夫妻像室友般相處更融洽

吳娟瑜年輕時常勸先生早睡早起身體好,偏偏先生是夜貓子,專愛在半夜寫文章,把她的好意當耳邊風。後來兩人分房睡,有點距離再看對方,吳娟瑜發現先生晚上睡得少,但早餐、午餐過後都會補眠,整體睡眠時間加在一起也不算少,也就不再囉嗦雜念了。

此外,先生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表達習慣總是毒舌又具殺傷力,年輕時吳娟瑜曾傷心落淚,也曾和另一半激烈大吵,如今,面對先生習慣性的嘲諷:「又出書呀,妳不要再害死出版社了。」吳娟瑜已能一笑置之,甚至反唇:「我就是愛毒害世人,怎樣?」對方只能無言以對。

不諱言婚姻有過低潮和危機的吳娟瑜,走過婚姻風暴的考驗,年過40且成名後才決定出國讀書,立志成為國際演說家。近作《酷老樂活》書中提及:另一半不久前感性說出「下輩子還要娶妳」的話,她則戲言回說:「你不想換人做做看嗎?」

吳娟瑜坦言,如今夫妻的關係像是比室友更密切的親人,她稱其為「室婚」。這種婚姻關係不像日本女作家杉山由美子提議的「卒婚」那麼完美,因為卒婚是夫妻居住在不同城市或不同公寓中,各自生活、交友,相聚在一起時仍是開心快樂的。

而「室婚」則仍住在一起,但是分房各自生活,家事分工合作,支出也公平分攤,但互不干涉,平日孩子回家,有父母可以喊,等孩子結婚後,再思考是否分開或一方搬到子女家去照顧孫兒。「通常到了這時候,兩人已習慣這種各自為政的相處模式,離不離婚已經無所謂了。」

 
破鏡是否重圓?
要尊重當事人意願

對老年生活而言,啟宗心理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林世莉認為,要不要「卒婚」或「室婚」要看夫妻兩人有無共識,如果兩人都接受,覺得沒到離婚的地步或覺得離婚很丟臉,合不來可以彼此距離遠一點;但若是其中一方認為,老後子女獨立,老夫老妻就要互相扶持更加靠近才對,單方卻堅持卒婚或室婚,可能會形成另外的壓力或不被另一半及子女諒解。

林世莉不否認,目前很多老人習慣各睡一房,畢竟,漫長的婚姻中有時難免夫妻相看兩厭又不能離婚,只能暫時「卒婚」或「室婚」而居,但到了人生最後階段還是需要老伴。很多案例也顯示,很多這樣的夫妻到老後,雖然感情沒有回溫,但畢竟對方曾是生命中重要的人,所以還是願意互相照顧。

林世莉手邊有個案例是子女諮商提問:年輕時離家的爸爸老後回家了,媽媽雖願意接納,卻不想再結一次婚,這種情況下,子女需要敲邊鼓加溫嗎?林世莉認為,「破鏡重圓」一定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子女也要尊重父母的想法,不要一廂情願亂撮合。 

 
如果不能認知「夫妻大不同」
相處就容易產生摩擦

此外,還有一種比較不理想的狀態是,當摩擦一輩子的夫妻進入空巢期後,有一方不想再忍,另一方卻變得更難搞或愛找碴、甚至喜歡大吼大叫難溝通;或有些生活壞習慣,例如:不愛洗澡、不換衣服,導致身上有臭酸味;或愛喝酒且酒後會發酒瘋、愛抽菸不愛惜身體,常對規勸充耳不聞;或一個愛亂買、一個節省過頭……任何小事都可吵翻天。

林世莉表示,男人和女人的生命歷程完全不同,又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婚後即便相伴一生,卻不意味著夫妻就能彼此接納包容,所以老後雖然明知應相親相愛,但有時就是會互相看不順眼。

尤其是老年夫妻最不喜歡被對方碎念,偏偏有一方自認「我是為你好」,而喜歡指導和批評對方。林世莉說,隨著年紀增加,人的思維愈加固著,也愈不能忍受別人和自己不同,然而,「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同。」如果不能認知「夫妻大不同」,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互相折磨,甚至向子女情緒勒索,要兒女選邊站。

林世莉說,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另一半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交友圈,不一定要和老伴整天廝守在一起;同樣的,兒女也有自己的人生,沒有必要摻和在父母的關係中。
 

老伴愈老愈愛碎念
怎麼溝通不傷人

很多人討厭對方碎念,假如老伴常嫌自己碎念,可能是自己心理不安或年輕時養成一些不討喜的表達習慣,這時為了晚年生活品質著想,一定要自我反省,而不是光要對方聽從。「認知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行為,行為又建構認知。」林世莉說,對某些事感到恐懼害怕就容易衍生碎念行為,一旦對方不理會或嫌煩,又會讓自己更加不安而碎念,形成惡性循環。

萬一老伴特愛碎念,卻不承認也不改善,林世莉建議以下2招:

 
1. 被碎念的一方在理智斷線前一定要想辦法離開現場

被碎念的一方可到另一個房間或到陽台、廚房去做別的事(在一方碎念不停,另一方煩躁不已的情況下,任何規勸只會引來更多爭吵,對情況完全無法改善)。
 

2. 等雙方氣消後,和對方討論最多講幾分鐘就不能再唸

等雙方火氣全消後,被念的一方不妨冷靜、幽默地和對方討論:「請問同件事同句話要講幾分鐘才算是碎念?3分鐘?5分鐘?10分鐘?說好喔,以後最多講10分鐘就不能再念了。」等下次對方又開始碎念,就笑著說:「現在開始計時,給你講10分鐘。」用一種幽默又有事實佐證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自己的行為已經造成老伴困擾,漸漸就能幫助對方減少以碎念的方式溝通。

林世莉奉勸即將周休七日的準退休族,要認知「退休後和另一半的生活安排,追求的成就感和重心都不同」,千萬不要回家一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開始黏或管另一半,否則一定會激得對方反抗大吵。此外,先生不要一廂情願要開車帶太太去旅行,因為太太不一定喜歡大自然,也不一定喜歡開車旅行,勉強同行很可能沿路爭吵。
 

先生退休後愛在客廳看A片
即使是難題,還是有方法解決

有一案例是老先生退休後愛和朋友開黃腔,也愛在家中客廳看A片,讓媳婦、孫子都尷尬。媳婦要兒子去和婆婆溝通,婆婆說自己早就說過了,可是先生回說:「一輩子只有這個嗜好,也沒做什麼踰矩的事,就不能保留這一點嗜好嗎?」兒子要爸爸進房間看,爸爸抱怨:「房間的電視螢幕太小,看不清楚。」後來兒子斥資買了一台大螢幕電視放在爸爸房間,這件事才順利解決。

吳娟瑜和林世莉都說,上述的案例顯示,很多家人中的摩擦只要不加入太多情緒,在技術上總是找得到方法解決。最怕的是中間摻進價值判斷、個人好惡及人格評價,就容易小事變大事,形成彼此解不開的心結。

│延伸閱讀

當伴侶越老越「番顛」,如何讓婚姻關係加溫?

夫妻摩擦不斷?心理師教你換個方法溝通

別抓著孩子過生活,50歲後提早準備人生下半場

子女和父母溝通,要懂的應對藝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