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過復健科的人,都不陌生健保「掛號一次、做六次儀器治療」的方式,這六次每次需另外繳50元的部分負擔費用。對於病情不嚴重,傷處只有一、兩個,或者年輕、復原力好的人來說,的確可以復原得不錯。不過,對於很多有退化性關節炎、嚴重宿疾的長者來說,這類「保守治療」,通常只會越做越哀怨。
一年多以後,她右膝以下的小腿,角度向內、向下轉,變形得很奇怪,像是玩具娃娃的小腿斷掉後又被黏上,但黏合時缺了一角、拼不回原本的樣子。她的疼痛越來越嚴重,要靠輔具才能走路,後來只好去換人工關節;所幸醫師技術不錯,換完關節後,整條腿變得跟少女一樣直,小腿的腫脹也消失了,術後也沒有不適感。李媽媽抱怨說:「如果這個診所當初有教我做復健運動,或者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可以嘗試,不是只做儀器治療,或許就不必換人工關節了。」
以下介紹葡萄糖水、PRP這兩種增生療法,其實它們在臺灣已流行了幾年,但施打的方式各有巧妙。雖然增生療法需要自費,但它對於修復軟組織,比健保給付的傳統復健治療來得積極;在平均壽命延長的趨勢下,這樣的技術若越來越精準,就可能延緩人工關節置換的年齡,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乍聽到「葡萄糖增生注射」,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喝的「葡萄糖胺」,其實不是。它是使用發燒時吊點滴用的葡萄糖水,只是用來做「增生注射」的濃度較高,約在10~25%。
而PRP(血小板增生療法),則是抽血後使用離心機器,將血液中的血小板、生長因子分離,再將生長因子和濃縮後具有修復力的血小板注射回患部,加強其修復。
有人覺得貴又無效?
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指出,國外有文獻認可PRP治療肌腱斷裂、肌肉拉傷、十字韌帶斷裂上的有效度。離心後的生長因子品質,受到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PRP製備過程後的濃度,另一個是患者本身的血液品質。以國外研究與過去經驗,如果患者的血液品質不佳,例如:有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相關疾病,他會建議患者換別種療法。
1. 徒手抓點,準確度較低
另外,擅長使用超音波做診斷跟導引注射的尤稚凱醫師說,會建議用超音波,是因為比起MRI(核磁造影),超音波更可看出動態活動時造成傷、痛的過程,讓診斷更精確。
增生療法跟任何的復健治療一樣,都需要做深入、正確的診斷,找出患者「致病」的原因。尤稚凱舉例,假設患者的膝蓋軟骨磨損,如果只是做關節內增生注射,期望軟骨再生,並沒有深究軟骨磨損的原因,其實是因膝關節的另一條韌帶鬆弛,使膝蓋不穩定,因而增加了軟骨的磨損所致。如果未追查最初的病因是在韌帶,那麼治療軟骨,只是「治標不治本」,過沒多久,又會復發,所以患者可能認為增生療法只有短效。
雖然多數受傷都是由單點開始,但一拖久會引發結構性的問題,例如:膝蓋的某條韌帶受傷,破壞了膝關節內的平衡,在日復一日的使用之下,易讓關節內的軟骨磨損。
不論何種,都是為了將之前被破壞的結構調整回來,讓失衡的部位回復平衡跟張力。因為沒有標準化的作法,所以民眾有疑問時,可向醫師諮詢。
最後,尤稚凱醫師提醒受傷的人,進行增生注射的幾週之間,請勤搭配運動治療及營養治療;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每日建議量是每公斤體重乘以1~1.2克),以及維生素B群、C、D3(B、C每天至少1000mg,D3至少2000iu),可以增加新生組織的強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