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貝拉」音譯自義大利語「A Cappella」,意思是「無樂器伴奏的純人聲音樂」,可獨奏表演,也可伴奏合唱。對於老年人來說,阿卡貝拉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台北仁濟院自2016年起開設阿卡貝拉課程,希望鼓勵長者透過歌唱,樂在老年、活在當下,進而擁抱未來……
沒有做過的事情,許多銀髮族不敢嘗試;但是生命有許多可能,或許就是多一次嘗試,就能帶來亮麗的新色彩。四年前,台北仁濟院的社工接觸「阿卡貝拉」後,發揮創意,將此課程引進老人身心活化課程,沒想到廣受好評。證明了即使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樂齡族也不用擔心年齡,可以玩玩看,從中發現新的自己。
歌唱能預防失智、改善憂鬱
台北仁濟院總院長,也是台灣老人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的李龍騰醫師指出,根據美國研究顯示,歌唱有助增強肺功能,對於老年人來說,也是「預防失智症」最好的活動之一。
李龍騰院長的家族聚會有時也會相約唱歌,他曾邀過兩位有憂鬱症的大學教授參加,這兩位教授也是他的病人。他們一開始害羞推託著說「我不會唱啦!」李院長點歌給他們唱,「通常唱了第一首之後,慢慢地,他們就會自己點歌來唱了。」他這樣說。
李龍騰院長的歌單裡,少不了伍佰的《你是我的花朵》、《情人的黃襯衫》等活潑輕快的歌曲,他點歌給大家唱,身為國標舞老師的太太也會帶著大家跳舞,唱唱跳跳,非常開心。「所以家人都叫我『團長』;像我的教授朋友跟我們唱完歌,憂鬱症就好了一半。」可見唱歌可以釋放壓力,改善情緒。
李龍騰院長身兼八個醫學會的理監事工作,還有仁濟醫院、臺大醫院的門診,雖然行程滿檔,但他一旦遇到喜歡的歌,就會認真的學旋律、記歌詞。他說:「唱歌是不費力,又能輕鬆改善情緒的好方法。」他的歌聲宏亮,被前任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稱為「李雷」,加上曾被兒子說過「長得像陳雷」,從此,「李雷」的綽號就與他結下不解之緣。
台北仁濟院阿卡貝拉團員結束表演後,開心合影。(右四是指導老師朱元雷,右二是梁一柱)
相約團練、看音樂會
阿卡貝拉讓銀髮族變開朗
台北仁濟院開設的「阿卡貝拉」課程,是用人聲模仿樂器的聲音,再合唱成歌曲,這樣唱歌風韻不同,而且在練習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樂趣跟技巧。
台北仁濟院社服室社工張家榮說,會想要開設這樣的課程,是社工們接觸到阿卡貝拉,想到台灣還沒有相關的銀髮族課程,所以請了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爵士流行藝術總監朱元雷老師來開課。至今已開設了四年,其中早期的學員還自組了社團,固定每周進行一次約兩小時的團練。
在2019年的「第11屆亞太地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國際研討會」中,仁濟院的各種老人身心活化課程也做了成果發表,其中還安排阿卡貝拉社團的六個團員,在國內外專家前面演唱《Country Road》等英文老歌,讓大家欣賞即便是業餘的銀髮族唱阿卡貝拉,也有模有樣。
「阿卡貝拉」是台北仁濟院老人身心活化課程裡的熱門活動,團員練習時都很投入。(圖中央黃衣者為葉亮廷)
張家榮社工看到長輩參與課程後,最大的改變是有些人以前不聽音樂,但現在會揪團去聽音樂會、研究歌唱技巧,還有些人變得比較活潑開朗。(延伸閱讀》4招練肌力,逆轉關節年齡這樣做)
自組「嘎嗶店」社團練唱
樂在老年更開懷
一般人聽到銀髮族聚在一起唱歌,往往會聯想到有伴奏的「卡拉OK」,阿卡貝拉與此不同,其起源於義大利,原本是讚美上帝的唱法,訓練時會加入聲樂的技巧,所以不論唱英文、中文或台語歌,都帶有幾分純淨的藝術性。
團員梁一柱,第一次知道仁濟院針對銀髮族開設阿卡貝拉課程,是聽到廣播電台訪問朱元雷老師,他對此課程做了介紹,於是已有二十多年教會合唱經驗的他,便報名了。
參加過社團的初級班、進階班之後,2019年幾個同學組成了「嘎嗶店(咖啡店的台語諧音)」來進行練習,目前有七位成員。梁一柱說:「取名嘎嗶店,是借用拉丁文Carpe diem的發音,也借用其意涵『活在當下』;希望這個團體透過歌唱,能樂在老年、活在當下,進而擁抱未來。」
梁一柱解釋,「Carpe diem」出自二千多年前著名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的拉丁語詩集《頌歌》,中文意思是「活在當下,不要指望明天」。但是,不是單指及時行樂,也不是要漠視未來,而是要人明白未來不可預知,提醒人們好好利用今天所擁有的,珍惜當下的機會,並積極作為。因為當下的積累,就是未來的原料或素材。」
梁一柱在團裡擔任的是Base(低音大提琴)的角色,他分享長年的歌唱經驗說:「其實唱歌的呼吸訓練,可以按摩內臟,據說也因為左右腦協同使用,有預防失智的效果。不過,阿卡貝拉的音準很重要,我們上課也要練發聲、音程、音準等基本功,『打開耳朵聽』也很重要;阿卡貝拉是一種容易進入,卻不容易專精的唱法。」
另外,團裡的「班長」葉亮廷,則有截然不同的經歷,她說自己從小不敢上台、不敢唱歌、非常害羞;會到台北仁濟院來上課,是聽到廣播節目訪問朱元雷老師,他說:「只要會講話,又年滿60歲就可以報名。」加上課程只需繳保證金、完全免學費,於是害羞的她就決定「衝了」,前去挑戰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
她說,自己國小中、低年級時,上台唱歌曾被嘲笑,在內心留下了陰影,後來只要遇到音樂課,就有恐懼感,所以在過去幾十年間,不論上台講話、唱歌都是不敢的。但是在仁濟院的課程裡,她的心得是:「我想,既然連老師都可以接受我的破鑼嗓子,我也應該對自己更有信心,告訴自己我可以、可以堅持下去!」
打開耳朵聽、玩在其中
用阿卡貝拉追求快樂
嘎嗶店團員在2019年底,於西門町紅樓進行成果發表會。當時老師要求「每個人都要輪流當主唱」,葉亮廷鼓起勇氣擔任了主唱,唱的是《獅子王》劇中的歌曲《The Lion Sleeps Tonight》、《十八姑娘一朵花》。她回想起當時好緊張,但老公說:「反正就算唱不好,也就是幾分鐘的事,唱完就走了,別人也不認識妳。」讓她放心不少。
葉亮廷說,自從勇敢地唱歌之後,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重面子,重裡子」,很多事情不再只在乎表面,而是看是否真的有收穫、是否快樂。「就像嘎嗶店的精神,我們來這裡就是用一種『玩』的心態活在當下、探索生活,不必給自己太多的限制跟壓力,就讓我『自我感覺良好一下』吧!」
談起練唱的過程,葉亮廷說,跟一般合唱仍有不同。一般合唱是各部練好自己的部分,再一起合唱,但阿卡貝拉是人聲模仿樂器作為伴奏,要學的是樂器的音準,不一定是Do、Re、Me等標準音,因為有時候大夥合音時,可能跑掉音準。「所以,老師要我們一邊唱,一邊『打開耳朵聽別人唱』;如果主唱者跑了半音,大家要試著跟上他;但如果主唱跑音太嚴重,但他有打開耳朵聽的話,就會慢慢被我們拉回來。」她分析。
輕快的節奏、爵士樂般的風格,加上純淨的人聲,阿卡貝拉練習的除了是團員之間的默契,還有勇敢表達、追求快樂的勇氣。用輕鬆自在的心態「玩在其中」,反而得到更多成長。
阿卡貝拉社團的團員因常要練唱及表演,成了互相扶持的好友。(左下為葉亮廷,右上為梁一柱。圖╱葉亮廷提供)
本報導由 台北仁濟院 協助製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