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秋冬疫情再掀高峰?一張表搞懂「新冠肺炎」和「流感」差異

秋冬疫情再掀高峰?一張表搞懂「新冠肺炎」和「流感」差異

出處/ 2020年11、12月號/第39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768
收藏 瀏覽數 : 4768
秋冬疫情再掀高峰?一張表搞懂「新冠肺炎」和「流感」差異
時序已進入秋冬,不少專家憂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更兇猛。究竟秋冬的新冠病例與夏天相比,是否會爆炸性增長?「新冠肺炎」和一到秋冬病例數便達到高峰的「流感」,有可能齊發嗎?該怎麼有效防堵?

新冠病毒(COVID-19)從去年12月爆發至今,已造成全球嚴重損失。根據疾管署統計,截至10月29日,全球確診病例來到4396萬1324人,其中有116萬8626人因染疫病逝。各國無不積極投入研究,希望找出能夠對抗病毒的藥物與疫苗。

新冠肺炎也有季節性嗎?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郭書辰醫師表示,秋冬新冠病毒疫情可能比夏天更嚴重的說法,是從往年秋冬罹患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案例比夏季多,而得出的推論,認為夏天因氣溫較高,不利新冠病毒生存,有助抑制傳播。另一個理解是來自2003年對SARS的觀察,當時病毒在進入夏天後便銷聲匿跡,也發現一般病毒在高溫環境較不易存活,由此推估新冠病毒可能也有相同狀況。「不過,我們從其他國家後來即使季節轉換,疫情卻未減緩的現象,以及染病率在比較寒冷或較炎熱的地區無明顯差異來看,氣候似乎沒有產生特別的影響。」

法國一份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60℃高溫下1小時仍能存活,直到92℃接近沸點的情況下,仍可持續加熱15分鐘,才能完全被殺死。而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也表明,在平均溫度5~11℃、且相對濕度較低的城市和地區,新冠病毒的傳播數量最多,但熱帶地區仍造成相當多的病例,可見季節溫度和濕度並非關鍵因素。

郭書辰說明,新冠病毒竄出未滿一年,無法獲得相關病例會隨季節變化的確切數據,「秋冬會變得更嚴重」一說缺乏實證,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病毒將如何活動、傳播都尚不清楚。(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引發「肺纖維化」,會造成終生呼吸困難?

台灣流感疫情一般約11月開始緩慢上升,至隔年農曆春節前後進入高峰期,3月之後便接近尾聲。郭書辰解釋,秋冬季節轉換及冬天寒冷時較容易發生流感,目前科學界也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可能是秋冬氣候乾燥,病毒能在空氣中停留較久、傳播距離較遠有關;也有人主張是鼻黏膜在吸入冷空氣時,無法有效阻絕病毒,因而容易感染致病,但「無論是哪一種原因,流感或其他病毒所具備的特質,對冠狀病毒是否適用仍是未知。」
 
抵禦新冠、流感雙襲
徹底防疫才是關鍵

郭書辰指出,或許是因為台灣人民嚴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防疫得當,今年流感和腸病毒的感染率、重症及死亡率案例均偏少,「大約下降了八成左右!」依疾管署監測的全國流感併發重症累積確定病例(包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的同期比較資料可看到,今年1~8月總病例數為443例,去年則是1800例。

事實上,不只台灣如此,世界衛生組織於9月發布的消息也提到,其會員國因持續發生的COVID-19大流行而採取的衛生保健行為,在阻止流感病毒的傳播上亦發揮了作用。(延伸閱讀:新冠肺炎最多無症狀感染,鼻過敏等危險群6招避免肺炎重症

郭書辰認為,這些數據也可用來佐證流感和新冠病毒的傳染方式類似,主要分為「飛沫傳染和接觸傳染」,所以防範措施大致相同。日前,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所長Anthony Fauci憂心天氣轉涼後,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增加,可能不利於防疫。對此,郭書辰說,此理論在台灣較不適用,「對亞熱帶國家來說,大家反而因為天氣熱更容易躲在冷氣房裡。」此外,在新冠肺炎未出現之前,多數人夏季雖久待室內,但流感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嚴重。

至於現在仍有多個國家存在顯著疫情,甚至有反彈上升之勢,他說主要是因為國外在邊境管理上開開關關、大規模解封,以及放寬社交距離限制等作法,帶來防疫破口。「以台灣疾管署目前還是維持在一個比較嚴實的隔離檢疫作法,大家比較不用擔心國外疫情會對國內造成太大影響,但提高警覺、確實做好個人衛生管理,對有效封鎖還是非常必要。」
 
新冠肺炎VS季節流感
如何判別?誰是高危族群?

不少人擔憂,假如得了流感又染上新冠肺炎,或感染新冠肺炎後又得到流感,會不會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郭書辰說明,目前類似的案例數目太少,難以推估未來會發生什麼狀況,比較要留意的防疫挑戰,是秋冬兩季同時也會有其他病毒引發的呼吸道疾病,可能會有難以區分、判斷的情形。

「過去在夏天有發燒、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我們初步會懷疑病人也許感染了新冠病毒,並做出因應措施;但一到秋冬,醫療機構要容納類似病徵多出1~2倍的患者,當中一半可能只是感冒或流感,醫療負擔會變得更沉重。」

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染上流感,其中又以老人、嬰幼兒、懷孕婦女及慢性病患者為高風險族群,容易在感染後引起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死亡率比一般人來得高。(延伸閱讀:流感旺季保命術!3招遠離免疫風暴​

至於該如何區分新冠肺炎和流感?以感染流感的人而言,主要會有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及流鼻水、咳嗽及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部分感染者伴隨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腸胃道症狀。而新冠肺炎,雖有部分症狀重疊,但也包含了一些非典型呼吸道症狀,如呼吸困難、厭食、喪失嗅覺、味覺異常等。其高危險群就當前案例發現以老人和慢性病患為多,小孩較不易感染,發病的嚴重程度也較低;而各國孕婦確診案例亦占少數,即使染病也沒有太大問題。如此看來,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需特別注意新冠、流感兩大病毒聯手肆虐。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個案多屬境外輸入,若民眾最近有類流感症狀,但無旅遊史、接觸史者,不需過度擔心自己可能罹患新冠肺炎。有疑惑都可播打「1999」防疫專線,或自行至指定院所進行自費檢驗。

疫苗有譜了?
預防流感和新冠病毒這樣做

預防季節流感,當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降低患病風險,亦有助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可是COVID-19與季節性流感不同,目前各國仍在致力開發疫苗。(延伸閱讀:流感疫苗打出副作用?

郭書辰解釋,國產疫苗現在處於臨床一期試驗階段,最快年底可通過二期試驗,期待2021年能有機會完成。「不過,大家別忽略研發成功後,全台灣至少有七、八成民眾要接受施打,不但是浩大的工程,現有疫苗廠能否生產足夠數量,也是需要克服的地方。」

至於向國外採購疫苗一事,衛福部長陳時中於9月26日親口證實,已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預計10月初付訂金,優先獲得疫苗採購,國際抗疫看似出現曙光。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9月28日表示,目前在COVAX平台上的疫苗只有2支進入臨床第三期試驗,其餘為第二期臨床或第三期臨床前的階段,目前還無法確定何時能提供疫苗。

在新冠病毒疫苗還未能投入使用之前,有專家建議,應使用快篩作為解套。郭書辰認為,國外感染人數多,必須用快篩來區分,「在病毒盛行、醫療面臨崩潰、要決定哪些病人該住院、該採取何種醫療時,快篩很重要。」但在國內個案數偏少的情況下,大規模快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就比較低,「當然,先把快篩試劑準備好,總是好的,能預防不時之需。」

他提醒,當務之急仍是落實疾管署所建議的因應指示,包括勤洗手、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及生病在家休息等。「以現在對新冠肺炎的觀察,只要防疫做不好,感染率就會再次飆升。在尚未證明疫苗有效且安全前,每一個季節都要小心防範。」

關鍵字: 新冠肺炎疫情流感秋冬疫苗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