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企業負責人的雄哥面臨母親失智、公司訂單變少可能需結束營運等中壯年危機,內心焦慮無人可訴,竟和妻子一樣罹患憂鬱症。身為家中主要照顧者,想到家人、員工都需要他照顧,不禁感到無力與不安,到底該怎麼辦?
一向是鎂光燈焦點的雄哥,在人群中總是掌握話語權,朋友都說有他在,就有陽光和歡笑。然而,同窗好友相繼退休之後,隨著聚會變多,雄哥看著大夥兒談笑風生,他卻完全感受不到陽光和歡笑。
人生勝利組面臨中高齡危機
內心憂鬱卻無人可訴
雄哥是一家企業負責人,他的成就在這群頂大同學中算是很不錯的,只是年紀大了,孩子無意接班,加上近年訂單愈來愈少,產業轉型又不易,公司眼看要結束營運,只是許多員工跟著他一路打拚,如今都年屆中高齡,重新謀職不易,雖然自己經濟無虞,但他不能不考慮員工往後的生計。
雄哥的煩惱還不止這一樁。他發現自己對所有事物都失去興趣,思考和認知功能也下降,處理公司業務不若以往果斷,許多事因此拖延;且身體不時有疼痛的感覺,胃口也變差了,去做健檢時發現他的身體狀況也亮紅燈,攝護腺、膝關節和腰椎都出問題。雪上加霜的是,母親在此時被診斷出失智。他煩惱著自己的身心狀態都亮起紅燈,要如何照顧好母親?(延伸閱讀:揮別照顧倦怠 5個方法安頓身心)
在外人眼中,雄哥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即便相識40多年的同學,也免不了調侃他:「唉唷!你事業這麼成功,家庭又和樂,不要想太多!」這使得雄哥根本無法向別人訴說難處,於是他在同學會等社交場合逐漸退縮。(►延伸閱讀:老人自殺率高!10徵兆覺察老年心理苦悶與憂鬱)
夫妻皆有憂鬱症雖同病相憐
卻也互相傳遞悲觀訊息
第一時間,雄哥並未察覺自己的社交退縮,是因為患上憂鬱症。他的妻子麗娜在40歲時即罹患憂鬱症,已與疾病共處了20年。是妻子察覺雄哥的異樣,提醒他該去看醫師。雄哥的胃口和認知功能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也慢慢有所改善。
治療憂鬱症是一個很緩慢的歷程,過了一段時間,麗娜意識到,兩個憂鬱症患者在一起,雖然同病相憐,但常會互相傳遞一些負面訊息,表達無助、無望、悲觀的想法,最終都陷入負面情緒的循環。(延伸閱讀:照護失智或憂鬱長者,怎麼溝通回應避開地雷少衝突)
於是雄哥和妻子決定彼此停止討論,分開來,各自尋找生活重心及治療模式,不需要因為互相支持,反而將對方拖下水。
20多年來,麗娜已學會與憂鬱症和平共處,建立了自己的生活重心,每天安排活動按表操課,固定去上心靈成長及繪畫課程,也在宗教裡獲得心靈寄託。而初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雄哥則感到孤單無助,心裡的不安恐懼不知向誰訴說,需要同儕團體的互相支持與傾訴,在了解成長課程的治療效果,比單用藥物來得更為理想,他參加了由精神科醫師帶領的團體心理治療課程。
團體治療中看到康復需按部就班
產生恢復的信心
雄哥發現在團體裡,有些人還是學生,有些人事業剛起步,並不是每個人都跟他一樣生活無虞,但大家都和他一樣罹患憂鬱症,都可能必須暫時中斷學業、事業,或築夢。
生病後,雄哥的思考變慢,記憶力變差,每天起床都很掙扎,彷彿找不到容身之地。直到進入團體治療,他看到病友們用共通的語言,敘述同樣的病情,才發現人生會遭遇這樣的處境,是因為生病了,不是因為自己特別倒楣。生病歷程也不會因為學歷、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還是要按部就班,一步步走,慢慢就會恢復正常功能;更重要的是,看到團體的成員好起來,也會產生信心,相信自己也會恢復。
雄哥在團體治療裡找到歸屬感,他開始接納自己,不再害怕,也規律的服藥。他的無力感、焦躁不安獲得了控制,思考力也恢復,又能面對生活上的難題。
不再事必躬親、要求完美
練習換個方式做
身為成功的企業主,雄哥過去從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事不能處理,即使忙於事業,由於擔心妻子因生活瑣事而憂鬱症再發作,所有家事,像是漏水維修等,他都事必躬親,為的是讓妻子能專心過已經建立起來的生活模式。
因此罹患憂鬱症初期,他根本無法接受自己變得沒用、沒價值,因而帶來更大的壓力,直到他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他練習把每一天的日常都安排好,然後按表操課;生活上若遇到問題,也不再凡事即刻救援。他會排出事情的輕重緩急。以母親的照顧為例,他先找外籍看護來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並接受只要母親能獲得適當照顧就可以,他不必事必躬親,更不需過度自責,只要隨時可以噓寒問暖即可。
冷靜思考後,雄哥坦承地跟員工說明公司要結束經營,沒想到大部分員工的反應竟是很感念能與他一起共事、成長,還能拿到一筆退休金,他們說不會有遺憾。於是公司出乎意料地順利結束運作,沒有造成員工太大困擾。
有別於妻子投入繪畫及宗教領域,雄哥經過一年的藥物及心理治療後,透過運動,重新找回生活規律性,並學會與憂鬱症和平共處。他也體會,雖然無法恢復過去當老闆時的果斷明快,也不再是鎂光燈的焦點,但只要嘗試「凡事慢慢做,或換個方式來做」,人生也可以過得很自在。(延伸閱讀:如何陪伴憂鬱症家人?康復者傳授這樣做就對了!)
醫師的叮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像雄哥這種社經地位高的男性,長期受眾人仰賴,進入退休年齡,面臨身體和事業下滑,縱使理智上理解這是人生必經歷程,情感上仍然經驗到強烈的失落感,再加上要處理家中大小瑣事,還有親情上照顧失智母親的重擔,不可避免的還是罹患了憂鬱症。(延伸閱讀:親友生病受苦,陪伴者必學的「同理」密技)
相對於過去處理問題的明快果斷,對於自己生病認知功能下降,遇事猶豫不決,更多了些懊惱與自責。
治療時,先用藥物改善他的身體狀況,再用心理治療減少他的自責感,讓他接受處理每件事時,雖然未必能用他心目中最完美的方式解決,但只要不會造成他人困擾,就是好方法;接受不完美,就不會造成壓力。
在成長團體裡,雄哥先接受自己罹患憂鬱症的事實,把生活遇到的問題放一邊,以治療優先,好好當個病人。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學習到有些狀況他必須學會接受;一旦接受,他也發現,結果並不會害到他。
如果憂鬱症照顧者也罹患憂鬱症,不妨嘗試彼此保持距離,並各自尋找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因為每個人的治療方式不一定一樣,分開來各自尋求治療也是一種互相支持的方式。
❤️想了解更多【揮別照顧倦怠、避開憂鬱失智照護地雷】資訊,請看新書《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