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當孩子迷失於憂鬱幽谷,該怎麼幫他?

當孩子迷失於憂鬱幽谷,該怎麼幫他?

出處/ 2003年10月號/第21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047
收藏 瀏覽數 : 2047
當孩子迷失於憂鬱幽谷,該怎麼幫他?

九成的青少年憂鬱症是由父母發現,愈早治療,愈能避免遺憾。當發現孩子有憂鬱症傾向,你會採取什麼行動?


心如一早起來,看到女兒幼君的頭頂又是一片禿,心裡一沉,忍不住衝口而出:「你怎麼又拔頭髮?不是告訴你不要再拔了!」

女兒的手,不自覺地撥弄已剪得夠短的頭髮,若無其事地說:「沒有呀,只是摸一摸,頭髮就掉了嘛,我怎麼知道!」

這一年多來,心如對上國中的女兒只要心情不好就拿頭髮發洩情緒,早已束手無策。心如知道,先生對獨生女兒的期望很高,不但要求孩子名列前茅,而且才藝上的表現也要讓人側目。為了不讓爸爸失望,孩子常忙到半夜還無法上床。

上了國中,課業更加繁重,幼君常因沒時間練鋼琴、寫書法、聽英文而被爸爸處罰。心如看到女兒臉上愈來愈沒有笑容,心疼得替女兒求情,卻被先生奚落,「難道你想讓女兒跟你一樣庸庸碌碌嗎?」心如只好閉上嘴。

國一下學期,心如驚見女兒頭頂禿了如錢幣大的一塊,立刻帶她去看皮膚科,醫生瞄一眼,診斷是「錢幣癬」,給了藥,但用過後不但沒有改善,禿的面積反而愈來愈大。心如換了一家皮膚科,結果醫生說這是「鬼剃頭」,認為是壓力引起的免疫性失調。

心如試著和女兒聊天,告訴孩子「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沒想到女兒完全認同先生的想法,希望追求不平凡的人生。心如偷偷觀察,發現女兒心裡一有事,就愛把手放在頭上撥弄,第二天一起床,頭上一定禿一大塊。

「這個年紀的孩子最愛漂亮,若不是心裡壓力大到無法承受,孩子怎會拔毛?」心如心裡響起見多識廣的好友莉莉的提醒,決定和先生商量帶幼君去看醫生。沒想到先生一聽,竟勃然大怒:「我的女兒會得精神病?不准你帶女兒去丟人現眼!」心如整個人傻住了,不曉得先生竟然這麼不通情理。

「真的是我們給孩子壓力太大了嗎?」自從獨子上了高中,體重就一直往下掉,短短三個月,就瘦了10公斤。加上過敏體質導致的異位性皮膚炎愈來愈嚴重,兒子抓得全身皮破血流、結成厚痂,晚上睡不好,白天打瞌睡,成績一落千丈,讓鍾利華夫婦心急如焚。

鍾利華知道兒子外表開朗,個性卻很完美主義。高中聯考失利,分發到一所中等的公立高中,兒子情願放棄,改讀學風嚴格的私立學校,希望大學聯考能扳回一城。沒想到從高一上學期起,兒子就適應不良,不但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整天昏昏欲睡,身體也開始發出警訊。

先後在三家教學醫院的皮膚科轉診,兒子的皮膚狀況、睡眠品質,改善卻很有限,鍾利華決定讓兒子看中醫,以另一種思維來減低兒子的過敏體質。另一方面,因為醫生提醒:「有些皮膚病源自壓力!」她決定帶兒子到精神科的「改善睡眠門診」就診。果然,在藥物的協助下,兒子晚上得以安眠,皮膚的狀況也改善許多。「為了怕兒子敏感,排斥就醫,去之前,我什麼也不說,只表示是要去改善睡眠。」鍾利華很慶幸當初當機立斷,不諱疾忌醫,才能迅速改善兒子的情況,避免憂鬱的情緒惡化。

 

是保護,還是延誤?

目前在美國加州矽谷及台灣擔任「生命教練」的穆景南指出,現代人生活變動大,以舊思維面對新世代,本來就容易產生各式各樣的壓力。問題在於,當生命開始陷溺時,有些人容易找到情緒出口,有些人則束手無策,惡性循環的結果,很容易被憂鬱症找上門。

值得深思的是,儘管社會教育不斷宣導「憂鬱症就像感冒看醫生一樣自然」,穆景南還是看到很多個案,孩子已退縮得整天在家昏睡,父母仍不願帶孩子至醫院就醫,以免孩子的病歷留下「不光彩」的紀錄。面對這種狀況,穆景南通常會剖析利害關係,說服家長將孩子轉介至醫院,以免延誤孩子病情。

長庚醫院精神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表示,父母是孩子憂鬱症的第一個發現者。臨床上,約有九成的青少年憂鬱症是由父母發現並陪同就醫,其餘才是由老師、諮商員或醫師轉介而來。她發現,臨床常見的青少年憂鬱症,通常是腦中物質傳導異常所致,幾乎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大約半年多)後,即明顯改善身體的不適及情緒低潮。不過,如果父母為了面子隱諱不說,則有可能孩子的情況時好時壞,拖至30多歲,問題才整個爆發出來,一發不可收拾。可喜的是,近幾年民眾愈來愈了解憂鬱症,「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很少排斥就醫,大都能和醫師配合,」吳佑佑欣喜地說。

 

孩子的難言之隱

青少年憂鬱症外在的癥候,往往因個性、年齡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症狀。對孩子而言,他只會感覺到自己似乎比別人容易緊張,也比別人恢復得慢,甚至很難消退。此外,體力消耗的快、耐性不足,夜晚失眠、白天嗜睡,暴飲暴食,甚至往負面的方向思考,自己卻難以描述那種沮喪的感覺。

國外研究顯示,青少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約2%~8%,遺傳、體質、性格等都是憂鬱症的成因,而「缺乏面對壓力的能力」及「週遭的支持不夠」亦是形成憂鬱症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習慣把孩子得到憂鬱症,歸責於父母的不體諒和高標準,這豈不是讓父母太沉重!」吳佑佑認為,前述「拔毛癖」的例子,雖然有可能肇因於父親期望過高、管教嚴厲所致,但青少年憂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絕不可把罪名全部推給父母。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張本聖分析,青少年面對生活中一些突然產生的事件,如車禍、分手、成績低落等,內心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或長期感受到挫敗的經驗、失控的感覺,都可能在無法掌控生命之感覺下,產生急性的憂鬱症。

中度壓力引發的情緒憂慮問題,一般維持數天即可自行痊癒。但當壓力大到常人無法承受,如重要親人突然死亡、重大災害、戰爭、屠殺等事件時,壓力就可能揮之不去,且有晃神、麻木、逃避、煩躁、易發脾氣等現象,甚至開始不與人交談,對過去感興趣的活動突然失去興趣,這時就有必要求助於心理諮商專家或精神科醫生。

 

康復之路急不得

吳佑佑提醒,憂鬱症的家人需要互相扶持,千萬不要互相責怪。對就學的孩子而言,即使腳傷在家休息一兩個星期,事後追趕課業都非常痛苦,更何況憂鬱症初癒的時候,專注力、情緒都還不是那麼穩定,更需要家人以無比的耐性陪伴及協助,並禮聘家庭教師為孩子補救課業,否則孩子可能還是覺得難以適應團體生活。

吳佑佑曾有個憂鬱症患者,是大一的學生。休學在家三個月,不是忘記吃藥,就是害怕走出門碰到鄰人關心的眼神和問候,後來回到班上,性格整個改變,同學都覺得不習慣。「年紀愈小,適應愈困難!」吳佑佑提醒家長及老師,孩子罹病對其生命及生活的影響,遠比大人的感受更沉重。

因此家長應同理並瞭解孩子的感受,給予憂鬱的青少年全然的支持,不放棄、多鼓勵,聽他傾吐,不在乎其成績,和他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若孩子正值叛逆期,不願聽父母的話,父母不妨配合學校的意見,避免成為壓力源,同時鼓勵孩子多運動和休閒,使健康早日復元。

擅長以現實療法處理學生憂鬱情緒的前高雄師範大學校長黃正鵠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困擾常導因於對人、對事無法負起責任,父母應以「合理合情」的態度來面對罹患憂鬱症的孩子,才能幫助孩子早日走出生命的幽谷。

 

孩子的求救訊號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張本聖提醒父母,當孩子出現下列症狀時,就要考慮是否向醫師求助。

1.  睡眠時間改變,夜間睡眠時間逐漸縮短,嚴重者整晚失眠。有些人則白天嗜睡,上課時都趴在桌上睡。

2. 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

3. 人際關係退縮。

4. 變得煩躁、易發脾氣。

5. 食慾不佳或過度進食。

6. 透露自殺意念。有自殺意念的人通常會發出無用(我是沒有用的人)、無助(沒有人可以幫助我)、無望(事情沒有辦法解決)三個訊息,父母要特別留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