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青少年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憂鬱及焦慮增加一倍;即便沒確診,也可能因社交、生活型態中斷而大腦發炎,影響心理健康。衛生福利部與董氏基金會製拍「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鼓勵青少年「說出口或寫下來」,釐清焦慮的感受,或上「心情頻道聊天室」紓發情緒,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互動及討論。(2024.0408更新)
「沒辦法和同學出門玩,覺得越來越疏遠」、「在家看新聞覺得恐慌」、「戴口罩一直長痘痘,有容貌焦慮」、「生活日夜顛倒,爸媽一直唸我,我覺得好煩」。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經2年多,民眾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家長、老師有發現兒童青少年出現像上述的抱怨內容嗎?除了健康上的防疫,是否關注過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狀態?
Covid-19流行期間 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增加一倍
一項發表於《大腦、行為和免疫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研究指出,即使是未受到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由於社交和生活型態的中斷,也可能會出現大腦發炎(此「發炎」指現代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壓力及精神疾病都可造成腦神經細胞的發炎反應),進而產生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和憂鬱等狀況,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延伸閱讀:陪伴因疫情焦慮、不安的親友,可做的8件事)
根據2021年《JAMA Pediatrics》的另一項研究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與大流行前水平相比,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增加了一倍。全球有1/4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憂鬱症狀,而1/5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焦慮症狀。新冠肺炎疫情不光是造成身體健康的威脅,心理層面問題更是疫情後全球要關注的重大議題,特別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說出口或寫下來 化情緒壓力為助力
衛生福利部與董氏基金會合作製拍「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片中青少年們分享了疫情期間受到的種種限制、改變,與朋友不能見面覺得疏遠;在家學習、課業壓力仍是很重;居家上網時間增加,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容易與家人、父母有衝突;每天看一樣的新聞,混亂的訊息讓自己很焦慮、很煩等。
董氏基金會建議用「說出口或寫下來」的方式,覺察內心想法,有助於釐清自己焦慮的感受,並可上心情頻道聊天室,線上有專業的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提供建議,也有其他網友可在線上討論交流想法。(延伸閱讀: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2大族群壓力快破表! 5招幫助自己防疫期維持健康身心)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強調,國外已有研究證實,透過網路提供的治療方案能有效預防年輕人的焦慮和憂鬱;董氏基金會早於2004年設立的「心情頻道聊天室」,每週五晚間8:00-9:30開放,提供青少年在此平台紓發情緒、提出疑問,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互動及討論,此平台具私密性、專業性同時有同伴交流支持的力量。她提醒青少年壓力會反映在情緒與身體上,試著寫下來或說出來,當一一列出,會訝異自己已承受了這麼多。有了自我覺察,就能適當調整解決,化壓力為助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IG:搜尋【dailymenta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