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可以透過自填式的檢測量表測出來嗎?假如得分很高,是不是表示自己罹患憂鬱症?自從董氏基金會與 7Eleven合作,在憂鬱症篩檢日透過大眾媒體及教育體系推廣自填式的「台灣人憂鬱症量表」以來,獲得民眾非常熱烈的反應。很多人藉由填寫量表,檢視自己最近的情緒是否變化;不過,亦有人填寫量表、計算分數後,發現得分很高,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
有位學校的輔導老師在給學生填寫量表後,發現其中一位學生的檢測分數很高,於是建議他去看精神科醫師,但是經過醫師診斷,卻發現這個學生沒有憂鬱症。
憂鬱症可以透過自填式的檢測量表測出來嗎?3.專業醫療的配合:醫師的當面會這個疑問可從下述 3個面向探討。
1.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憂鬱症自填式量表是由個人填答問卷後,依照記分方法得到資料;而精神科醫師診斷憂鬱症則是依據會談蒐集到的病人資料作判斷,結果當然可能不一樣。自填式量表只能針對既定題目回答,蒐集到的資料有限,無法提供題目以外、診斷憂鬱症所需的各項資料。
2.自填式量表的正確性:自填式量表資料的正確性除了必須考慮問卷本身的可信度、效果外,還必須考慮下列的情境與人為因素。
■回答問卷的時間是否充分?回答試題的地點是否安靜適宜?
■填答問題者的智力應該為中上程度,智能不足者可能看不懂題目而答非所問,造成問卷可信度降低。
■填答問題時要真誠配合,不可欺騙、誇大、縮水。
■填答時應獨立填答,不受集體或旁人影響。
3.專業醫療的配合:醫師會的當面會談、檢查與使用結構性的方法蒐集問題答案,可以有效地彌補自填式量表資料不足及正確性遭質疑的缺點,因此醫師所做的專業診斷會比僅用自填式問卷蒐集到的答案更可靠。
「台灣人憂鬱症量表」為一份讓民眾檢測自身情緒、關心最近情緒變化的量表,因此得分高並不代表罹患憂鬱症,而是提醒自己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民眾填答時,應秉持應有的態度與誠意,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測驗的得分取代。醫師的專業診斷,自行判斷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