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的癌症,每年含原位癌超過1萬7700名婦女罹患乳癌。到底三陰性、三陽性乳癌、ER、PR、Her2指的是什麼?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如何組合?醫師解說乳癌類型及分期,讓精準治療發揮最佳療效!
乳癌細分5類型 各自有對應療法
治療乳癌必需先認識乳癌5種亞型(類型)與乳癌分期。臺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醫師說明,依據檢測乳癌病理組織,HR(Hormone Receptor,荷爾蒙受體)中的ER(Estrogen Receptor, 雌激素受體)及PR(Progesterone Receptor, 黃體激素受體)」、HER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Ki-67(細胞生長分裂指數)這幾項蛋白質和受體,所得參數可將乳癌細分為以下5種不同的亞型:
- 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
- 管腔細胞B1型(Luminal B1)
- 管腔細胞B2型(Luminal B2)
- 類基底細胞型三陰性(Triple-negative)
- 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過度表現型(HER2-enriched)
進一步解析台灣乳癌患者群像,曾令民表示HR陽性(ER+、PR+)、HER2陰性者,再依照Ki-67的數質區分,Ki-67低表現者歸為「管腔A型」,Ki-67高表現者則歸為「管腔B1型」;這兩類患者約占台灣乳癌病人65~70%。
管腔B2型」和「HER2過度表現型」是HER2皆為陽性,其中「管腔B2型」的HR同為陽性,俗稱「三陽性乳癌」。「管腔B2型」和「HER2過度表現型」病人,在台灣約占20%±2%;三陰性乳癌(ER-、PR-、HER2-)則占10~15%。(延伸閱讀:難纏的HER2陽性、三陰性乳癌,怎麼治療?)
和信醫院乳房外科資深主治醫師余本隆指出,常用的乳癌臨床分期為「TNM系統」,這是根據腫瘤大小(Tumor, T)、淋巴結轉移之有無(regional lymph Nodes, N)、遠處轉移之有無(distant Metastasis, M)三項臨床觀察來訂定的分類系統,可分為以下幾個期別:
- 零期原位癌:癌細胞仍侷限於乳腺管內。
- 第一期乳癌:腫瘤小於2公分且淋巴結無轉移。
- 第二期及第三期乳癌:腫瘤大於2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但無遠處器官轉移。
- 第四期乳癌:已有遠處器官轉移。(延伸閱讀:乳癌新標靶藥5月進台灣 抑復發療效如何?雙標靶治療適合哪類患者 健保給付條件? )
而美國聯合癌症學會AJCC在2018年新頒布的乳癌預後期別系統更納入「荷爾蒙接受體(ER、PR),HER2接受體及組織學惡性程度」等因子,能更有效地預測病人預後,決定治療方針。(延伸閱讀:我可以做標靶治療嗎?不要信偏方!6個乳癌患者最想問的事)
早期發現、精準治療 乳癌預後佳
民眾對於乳癌要警覺,但不需恐慌。北醫附醫乳房外科醫師暨醫學系教授杜世興回應:「乳癌已蟬聯台灣女性罹癌首位超過10年的時間。」然而,隨著醫藥發展,近年來能在乳癌零期到二期階段就發現的患者約占80%,只要早期發現,又能盡早配合專科醫師、遵循實證醫學的指引進行治療,存活率大為提升,以下是臺灣各期乳癌接受正規治療後的存活率:
- 零期乳癌長期存活率:達98〜99%
- 一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近96%
- 二期乳癌五年存活率:89%
- 三、四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分別約72%及26%(延伸閱讀:乳癌化療前如何準備能減輕不適、之後能懷孕?醫師.營養師全解析)
杜世興進一步說明,當今乳癌病人預後佳、存活率高的原因來自透徹的乳癌臨床研究與諸多尖端藥物研發。早年治療指引未充分發展時,面對乳癌多採取不論腫瘤大小,發現了先手術切除,術後再化療的治療模式。對病人來說,乳房切除後造成的劇烈外觀改變、化療帶來的全身性副作用,讓病人對於治療感到害怕。(延伸閱讀:得了乳癌怎麼吃,輕鬆度過化療不適)
隨著醫療進步,目前已能依照病人的乳癌腫瘤大小、分期來決定是否要直接開刀。如腫瘤過大,則依照不同亞型與分期,在術前先化療、放射線治療、荷爾蒙治療、單標靶/雙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透過單一或多種精準治療,先縮小腫瘤、降低期數後再開刀。(延伸閱讀:乳癌化療期間食慾差,10招吃進更多營養)
先投藥治療再開刀,為病人避免四項難題
1.避免腫瘤過大,無法切除乾淨、易復發。(延伸閱讀:抗癌期間怎麼吃,才有體力戰勝乳癌?)
2.避免因大尺寸腫瘤,讓病人只能選擇乳房全切除手術,失去保留乳房組織的機會。
3.避免切除範圍過大,手術無法直接縫合,還需要另外植皮,提高風險。
4.避免腋下淋巴結廓清過為廣泛,造成更多的術後併發症。(延伸閱讀:點連結看更多【乳癌治療與預防】資訊)
此外,透過術前輔助性治療,有利於將治療成效的各項生物標記變化或預後評估提早於切除手術時得知,而非癌症再次復發時。若是開刀後發現腫塊內已無癌細胞存活,顯示藥物治療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程度,這代表病人對於藥物反應良好,治療後沒病存活率相對較高。相對的,若腫塊內仍有癌細胞存在,還是可以對照治療前後生物標記的改變,更確定術後藥物的選擇,達到更好的治療目標。
杜世興提醒,臨床上有時會遇到已診斷為乳癌的病人,卻堅決想採用民俗草藥、生機飲食、改變生活環境、倚靠宗教信仰、修練氣功等非正規的方式來改善癌症,施行一段時間後發現毫無效果,回頭想要以實證醫學治療,多會落入「千金難買早知道」的困境,錯失痊癒的機會。(延伸閱讀:大豆、山藥,乳癌患者可以吃嗎?)
隨著乳癌治療邁向精準分類、精準治療的時代,「早期發現、即早開始正規治療」將會是掌握乳癌疾病預後的重要關鍵,只要能遵循醫囑、配合用藥,病人的長期存活率都能提升,疾病復發率也會有效下降。
▼延伸閱讀
❤️了解更多【治療乳癌】資訊,請看【2022年5月大家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