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不單只是塗鴉,可宣洩壓抑的心情、微調情緒,幫助人格發展,若經由正確且放鬆的方式引導,不論兒童或大人都能透過繪畫描繪事件、調整思緒、轉移或表現情感,讓好心情再發酵!
讀幼稚園的小A,對於陌生環境常感到不安,上才藝課總要媽媽陪伴,但來到畫畫的空間,他忘掉不安,不再感到害怕,因畫畫讓他很開心自在。
念國小的小B想到今晚要拿考卷回家給爸媽簽名,情緒有點緊繃,但一開始畫畫,他就解放了心中的負荷,感到放鬆!
活潑好動的小C常坐不住,在學習路上多方面不受肯定,內心常承受很大的壓力,但只要用手沾顏料塗鴉,他就找到了安慰、找到了揮灑的天空。
對於功課缺乏自信的小D,因喜愛畫畫而得到肯定,所以信心大增,慢慢的擴及其他事物做得更好,功課也慢慢進步!
孩子長期面對來自學業、同儕及家庭的壓力,若無法找到紓解的方法,難免身心失衡,久了將影響人際互動或人格發展。紓壓是一種內外形式的平衡與和諧,引導孩子繪畫紓壓,圖像色彩掌握在孩子身上,容易上手,可獨樂也能眾樂。
藝術教育工作者、32UArt視覺藝術技藝補習班負責人蔡明智老師指出,繪畫是一個從無到有、用創意解決問題的心靈活動,很適合做為統整能力的訓練。「與畫對話」的過程可養成正面迎向問題的能力,正向心情可被創造出來,有助於面對環境的變化與壓力。
別評價畫得「像」或「不像」,以免扼殺創意與自信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自認「不是畫畫的料」,蔡明智認為,畫畫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學齡前的孩子都喜歡塗鴉,只是在成長過程被外界「像」與「不像」的評價扼殺。
從幼稚園開始,孩子就被迫接受評比,老師一句「你畫得好像,好漂亮!」當事人開心,其他小朋友卻跌入「我畫得不像,我不夠好!」的谷底。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大約只剩下兩成孩子喜歡畫畫。
「在童年階段,畫得像不是最重要的。」蔡明智說,父母的觀念要改變,他以寫作為喻,一篇好的文章是以內容取勝,不是字寫得漂亮就能感動人;畫作的好壞也不在於畫得像不像,而在於內容表現。
蔡明智表示,孩子瞬間爆發的力量很強,他常在課堂上啟動有感的情境,讓孩子在情緒最高點下筆,以划龍舟這主題為例,孩子約50分鐘就能畫完,他希望藉這題材讓孩子表現速度感與張力,並非要畫得像或唯美。當孩子的內在情感與外在美學活動相融交織,逐步統整內心世界,把想法轉化為造形色彩的語言,就能呈現有意義的圖像,這過程也會緊密的與孩子的情感或心情連結。
蔡明智說,美術活動並不高深,其實媽媽也會創作,參加宴會前兩週可能就在思索當天要穿什麼?要顯得端莊或有活力?搭配什麼髮型?擦什麼顏色的口紅?拿什麼包?媽媽的穿搭也暗藏藝術的巧思。
圖說:不要用「像或不像」評判孩子的畫作,以「划龍舟」這主題為例,蔡明智引導孩子畫出速度感,畫作頓時有了生命力。
孩子因畫作被他人批評而悶悶不樂,怎麼辦?
蔡明智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從孩子的畫中找亮點和孩子聊,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例如:「這隻青蛙怎麼肚子脹脹的?是肚子痛嗎?」、「咦,貓咪手上拿的是什麼?」讓孩子講他的繪畫表現與設計,不會從此討厭畫畫。
|
練習透過繪畫記錄生活、梳理情緒
如果親子想一起繪畫紓壓,怎麼開始?蔡明智建議,父母要先學會用兒童的思維欣賞孩子的畫,像與不像、合理與不合理不是最重要,過度強調客觀圖像,會導致美感的包容度過於狹隘,創造需要自由無際的想像力,不合理才能天馬行空的創作。他提供兩個簡易的方法,全家可一起嘗試。
1.畫心情日記
引導孩子用圖像記錄生活,如:上學途中看見蝴蝶很驚喜,就畫蝴蝶,隔天再畫旁邊的景物,一天加一點,當作品完成會很有成就感,孩子的觀察力也會愈來愈敏銳。不要要求孩子一次完成一張完整的作品,A4或B5大小的畫本最適合畫心情。如果孩子有情緒的困擾,也可引導他們用繪畫記錄,可分段邊思考邊塗鴉,也可徵詢大人意見來解決,這個過程對孩子而言會更安心。
2.家人當模特兒走秀
肢體是會說話的,可全家輪流當模特兒5分鐘,練習透過肢體表現傳達心情,此過程有助於整理思緒,例如(1)孩子考100分很高興,但不好意思表現出來,這時可擺出超嗨的動作。(2)爸爸在公司遇到不如意的事,感到難過或生氣,可透過表情或動作表現。家人透過單色線稿記錄模特兒的肢體表現,猜測他想表達的心情,並與其交流感受。
畫孩子有感覺的情境,他們就會覺得有趣
要帶孩子繪畫抒發情緒,就要畫孩子喜歡的元素,美術活動不拘泥於平面繪畫,也能是有趣的遊戲,蔡明智會引導孩子這樣玩:
◆玩具車也能畫畫:玩具車輪沾顏料在桌上滾出各種線條,邊玩邊創作。(圖1,蔡明智提供)
◆螢火蟲亮起來:引導幼稚園的孩子將聖誕燈飾握在手裡,讓光線從指縫間流瀉而出,體驗自己像螢火蟲一樣會發光。(圖2,蔡明智提供)
◆爸爸愛吃什麼:孩子不見得知道爸爸的喜好,當預告下堂課要畫中秋節烤肉時爸爸最喜歡的食材,就能藉此增加親子互動。
◆把味覺轉換為色彩:如畫糖果罐,把味覺轉化為色彩語言(圖3),或想像一群迷糊的蝴蝶飛到香甜多汁的草莓園,卻迷路困在果園裡,讓多位小朋友合力完成大型作品(圖4)。
透過引導,繪畫也能培養專注力與同理心
從事藝術教育工作30年,蔡明智發現很多家長送孩子來學畫,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專注,「並不是學畫畫,專注力就會變好,而是要有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心和開心的環境,再慢慢鼓勵,當孩子想在繪畫上有所表現,就願意投入心力,專注力自然會變好。」
提到情緒或心理健康,不少人覺得抽象,其實繪畫是連結心情或感受很好的媒介,蔡明智會透過主題的安排,例如畫一隻腳受傷的貓,引導小朋友將自己想像成貓咪,試著感受貓咪的痛苦及處境。他曾為董氏基金會「預防網路霸凌傷害」校園宣導課程設計「藝術手作活動」的教材。當國中生聽完心理師宣導的內容後,利用短短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名畫的二次創作」,畫出遇到網路霸凌時的感受或分享對於網路霸凌的看法,透過情境引導孩子發展同理心。
圖╱蔡明智提供
忙碌的現代人常感覺壓力無所不在,蔡明智分享自己會透過繪畫創作、手作木工、品茶、種植花草、假日走森林步道等來紓壓。每次健行享受鳥叫蟲鳴和潺潺流水聲的洗滌後,都期待下一次出遊,因此享受的不只是走步道當下,還包括事前規劃、出發前的期待到實踐。他鼓勵大家觀察生活中的點滴,感受小小的期待和喜悅,隨興地透過文圖描繪與抒發,都有助於舒緩身心,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沒有繪畫基礎的大人,怎麼「畫心情」?
- 從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插畫展等藝文活動開始,最好定期進行,為自己補充藝術的維他命。
- 在觀展過程,尋找自己喜歡的繪畫風格,這時將啟動創作的欲望和動力。
- 選擇喜歡的繪畫形式和題材,不一定要從學院派基礎功力學起,以小品為主,即使作品不完整也沒關係。
- 可結伴參加繪畫班,挑選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相互鼓勵、建立信心。
圖說:蔡明智與夫人提供能讓孩子們感到安心和開心的環境,引導孩子們盡情的在藝術創作上表達感受、揮灑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