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是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去年8月推動提供15至30歲民眾每人3次免費諮商。方案推出短短半個月,不少縣市就預約額滿,衛福部因此緊急追加預算,加碼服務。另外「心理健康調適假」從去年至今,全台已有36所大學實施,鼓勵學生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適時求助。根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到精神科就醫的年輕族群從2016年22.1萬人次上升至2021年29.2萬人次,年輕族群罹患心理疾病的發生率有上升趨勢,需政府及學校單位推動相關措施因應。
青少年及大學生階段受體內荷爾蒙分泌轉變的影響,加上面臨多種壓力源,例如:考試、對失敗的恐懼、家庭問題、情感問題和社交衝突等,容易產生焦慮和憂鬱,對學業和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資源,讓其能適時求助之外,引導及訓練他們建立自我肯定的能力更重要。
一項發表於《教育與健康促進雜誌》(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的研究將參與該項研究的實驗組大學生,安排為期8週的自我訓練課程中,學習了正念、自我肯定訓練和問題解決技巧。相較於未接受訓練的對照組大學生,實驗組的自我肯定訓練,在減輕壓力、焦慮和憂鬱方面有顯著成效,他們的自我肯定能力也顯著提升。
面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只有增加諮商服務等資源,應從初級預防教育著手。除了學校提供促進心理健康的課程外,父母可引導孩子做以下的練習,逐步提升自我價值。
1.覺察及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論是正面或負面情緒,不需要否定真實的情緒,練習表達出來,有助於紓壓。
2.增加正向思維:例如寫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情、對自己說三句正面肯定的話語、列出自己的優點及經常回想,並提醒自己。
3.累積正面的經驗:例如設定小目標逐步達成,體驗成功的感受,累積正面的回憶,遇到壓力、挫折時,可藉由回憶成功經驗減少自我否定。
還可以提醒家中青少年,當產生否定自我的感覺時,要反問自己:「這是真的嗎?」用問句讓自己中斷負面的思考;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我們都需要重視,幫助建立這項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式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