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團來襲,8縣市低溫跌破10度,你會使用暖暖包、電暖器、電熱毯取暖嗎?你可知道不當的取暖行為,可能引發「低溫燙傷」,導致皮膚起水泡或發炎、潰瘍。醫師提供安心使用保暖器具8要訣,幫助你暖暖過冬!
天冷時為了禦寒,有人腳背上貼暖暖包,再穿靴子保暖,有人裹著電熱毯追劇,也有人窩在電暖器旁滑手機……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曾收治一名68歲怕冷的女性長者,睡前將暖暖包貼在後頸部保暖,睡醒後發現脖子有刺痛感,還起了水泡。診斷發現是低溫燙傷,經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兩週後,才逐漸痊癒。
低溫燙傷疼痛感不明顯,更應留意不適感受
甚麼是燙傷?一般人以為燙傷是指皮膚接觸滾水、熱油、熱鍋,高溫導致發紅、灼痛、起水泡。由於溫度很高,超過人體皮膚能承受的程度,灼熱的痛感會深植記憶,之後使用熱源相關器具,通常會提高警覺,避免燙傷。
保暖用品的溫度常設定在40~45度間,溫度比體溫微高,使用時會感覺暖烘烘,易忽略此溫度也會造成燙傷。專長為老年醫學的台北仁濟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龍騰提醒,長時間、固定部位接觸熱源,即使僅40度也會導致皮膚蓄熱過度,損傷表皮層之下的真皮層組織,醫學上稱為「低溫燙傷」。尤其是脖子、肚臍(肚皮)、腰部、鼠蹊部、小腿肚的皮膚較薄,耐熱性較低,若使用保暖用品時不小心睡著了,皮膚持續接觸一段時間(約6小時以上,視個人承受度而定),就可能造成低溫燙傷。
趙昭明醫師表示,低溫燙傷的感受類似「溫水煮青蛙」,皮膚最初接觸到比人體體溫高一些的溫度時,會感覺溫暖,不會不舒服,等到熱源持續一段時間,皮膚出現異狀時,已產生低溫燙傷的症狀。由於低溫燙傷不易察覺,他呼籲年長者、孕婦、嬰幼童、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失智者、帕金森氏症、長期臥床者),因末梢神經傳導較遲緩、對溫度感受較遲鈍或皮膚較薄,較易燙傷,使用保暖用品時要提高警覺。
低溫燙傷症狀分三級,快沖冷水、冷敷患處降溫
低溫燙傷有哪些症狀?李龍騰醫師表示,低溫燙傷可分三級,第一級是皮膚微微泛紅,第二級會有灼熱痛、起水泡,第三級則是發炎、潰傷,嚴重程度取決於接觸熱源的時間,越早察覺及處置,損傷程度會越輕微,約在第一級,接觸時間越長,損傷程度越嚴重,恐來到第三級。
發現低溫燙傷症狀後,該如何照護?趙昭明醫師表示,一定要快速降低皮膚上的熱能,首先立即移除熱源,再以冷水、冷敷患處15~20分鐘,避免熱能進一步損傷皮膚。若要使用冰塊,應用布巾包裹冰塊再冰敷。皮膚出現淺層泛紅、微痛,可塗抹燙傷藥膏;如果已出現水泡、灼熱痛,盡速送醫治療,經醫師判斷,給予正確處置,例如:抽取水泡內的液體、給予外用藥膏及口服藥,避免細菌感染,也可加速皮膚復原。
安心使用保暖器具8要訣
每當發布低溫特報時,大家都會準備暖暖包、電暖器、電熱毯等保暖用具,李龍騰醫師叮囑使用者,為了避免低溫燙傷帶來的皮膚傷害,一定要謹記以下使用原則。
1.挑選安全認證的產品,使用前詳閱說明書,依規定使用。ˉ
2.皮膚不要直接接觸熱源,使用各項保暖用品皆應隔著毛巾或衣物。
3.不要睡覺時使用,以免不易發現低溫燙傷。尤其是使用電熱毯、熱敷墊時,睡覺前可先加熱,睡覺時即關掉電源。
4.使用電暖器、電熱毯前,需確認功能是否正常、電源線有無老化、破損,同時要確定用電不超過負載,也就是同一條電路上只使用單一耗電量高的電器產品。
5.使用保暖用具時,避開易燃物及潮濕環境,尤其是確保電暖器、電熱毯不會濺到水,避免漏電或觸電危機。暖暖包遇水不會有危險,但會影響保暖效果,仍應避免被水濺濕。
6.使用保暖用具時,需定時檢查溫度變化及皮膚感受。以暖暖包為例,3分鐘就應檢查一次。為避免固定皮膚部位過熱遭到傷害,使用電暖器或電熱毯30分鐘就應挪動身體或移動發熱物的位置。
7.使用熱敷墊、電熱毯時,需平舖,避免彎曲、折疊、擠壓,影響內部電線效能,並且不要用別針或金屬物品固定。
8.安全收納保暖用具,暖暖包應收藏在孩子、老人家不易拿到的地方,避免誤食。電暖器收納前,應清潔乾淨,避免灰塵、棉絮留在機體上。熱敷墊、電熱毯不宜強力壓折及扭曲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