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歲的玉萍,多年前喪子之後,在老人服務中心手語社擔任指導老師,認識了小她9歲的美如,有輕度失智症的美如目前獨居,生活上雖和一般人無異,但記憶力差、易丟三落四,情緒波動大,會一直講重複的話。
她倆成為好友後,玉萍經常成為美如的救兵,陪她做很多事,例如辦理證件、整理參加表演的服裝道具、到醫院看病等。玉萍說:「只要有機會就要多助人、奉獻自己。」她覺得是這助人和陪伴好友的過程,讓她走過喪子的悲傷,也是她身心健康的力量。
根據一份發表於《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期刊,針對三萬名51歲以上成人,長達2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幫助他人的年長者,認知退化速度比未助人者減緩約15%至20%。而且,只要每週投入兩到四小時,就有顯著影響。
更重要的是,就算不是參與正式志工活動,「非正式助人」例如幫忙接送孫子、代買東西、陪伴就醫、協助報稅或整理庭院等。這些日常小事雖然不具志工頭銜,卻和正式志願服務帶來一樣的認知保護效果。該研究也證實,助人不只是獲得心理支持,也能降低壓力引起的慢性發炎,而發炎正是加速記憶衰退與失智的重要因子。
年長者及家人可以怎麼做到「助人=助己」呢?不妨參考以下方式:
1.主動邀請長輩幫忙:有時長輩會說:「我老了,不方便做什麼大事。」鼓勵他們從簡單的小事開始,例如陪孫子上下學、幫忙搬東西,或參與清掃。一開始,陪同他們一起做,讓長輩有安全感,建立熟悉的處理模式,也讓長輩感受到被需要。
2.將「助人」納入生活的固定安排:研究顯示,每週有兩到四小時助人活動,就能幫助減緩大腦的老化。照顧者可以和長輩討論,規劃「每週固定一次」的助人任務,例如幫忙社區清掃活動、交通導護、陪朋友就醫等,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3.讓長輩覺得助人不難,只是舉手之勞:別讓長輩覺得是「額外負擔」。另外,可以和他們分享,研究證實:「幫助別人,也是在幫自己的大腦和心情。」當長輩把助人視為保養自己的一環,就會更願意投入。
從生活裡的一點一滴做起,將助人視為舉手之勞的習慣,就能為自己保養身心健康。
(本文於2025年11月3日於自由時報刊載)
圖/pex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