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衝事業的上班族,別忘了紓壓遠離中風

衝事業的上班族,別忘了紓壓遠離中風

出處/ 2015年12月號/第34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654
收藏 瀏覽數 : 2654
衝事業的上班族,別忘了紓壓遠離中風

別以為中風是老年人的疾病,臺灣研究顯示,45歲以下的年輕型中風病患2012年後增加到10%;而歐美與大陸的資料也顯示,10年前年輕型的中風病患約10%,近年增加到15~18%。每天衝事業的你,千萬要懂得適時放鬆,別讓壓力累積,讓情緒與血管都爆炸!


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等,但外界容易忽略還有個不可逆的因子是「年齡」,雙和醫院綜合檢查中心主任暨神經科主治醫師陳龍指出,「小朋友出生後,血管就開始硬化,」研究顯示,65歲中風的機會是55歲的2倍,75歲則提高到4倍,85歲又翻倍到8倍。

工時每周超過55小時
中風機率大增

無獨有偶,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8月刊登一篇研究顯示,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比一週工作35至40小時的人,中風機率增加33%,同時也提高13%的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年輕人不可不慎。

有些疾病也會增加中風機率,陳龍醫師說,2010年刊登於《刺胳針》期刊的Interstroke研究指出,臺灣高血壓患者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34.6倍,高血脂患者是24.9倍,至於憂鬱症患者中風的機會,與糖尿病患的風險一樣,都是5倍,臨床上也發現,心情不好對於中風患者非常不利。他曾收治一名中風患者,由於家人對他態度不佳,導致患者心情沮喪,3個月內中風3次,一度還絕食不想活。在這薪水難漲、工時不斷增加的時代,上班族該如何避免壓力過大、心情不好增加中風機率?

偷得片刻閒
釋放壓力、放鬆一下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話說得很白,現在沒有哪個行業壓力不大,只是每種工作型態不同,愈少時間放鬆,愈要懂得如何「偷閒」。處理壓力最好的方法是「從壓力中轉移」,他說,可抽幾分鐘看個網路新聞或上臉書(Facebook)瀏覽動態;或是看自己收藏的東西;也可在午休時走出公司買杯拿鐵,花幾分鐘享受拿鐵的香味,品味喝下去的感覺;在午休時散步看看街景、攤販,這些過程都能轉移壓力,享受10幾分鐘的寧靜自在,試著在一天中安排些空檔,才能在繁忙的生活步調裡保護自己。

時下許多年輕人瘋慢跑,諶立中說,運動是好事,能讓大腦分泌協助解壓的腦內啡,且保持身體機能。像北歐的芬蘭為了促進老人健康,減短老人去世前臥床的時間,用國家力量推廣老人多運動,成功把老人過世前臥床的時間壓縮到兩週(臺灣老人過世前臥床時間是7到10年),減少很多照顧老人的力氣與醫療開支。壓力大的人除了持續運動,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熬夜及健康飲食,都是協助遠離中風的重要習慣。

避免過勞
平日、假日如何紓壓?

想要避免過勞,諶立中提醒,千萬不要連續工作太久,試著讓工作分段,讓自己喘口氣,如工作一小時後,暫別工作3、5分鐘,去洗手間或茶水間休息喘息一下,這樣能中斷壓力,也可藉著外出寄包裹或拜訪客戶的機會到戶外走動走動。當壓力很大時,暫別壓力源5秒、10秒都是好事。

面對立法院一整天的會議,諶立中的紓壓方式是在休息時間闔上雙眼冥想。他解釋,這有點像「正念療法」,大腦要想別的或有趣的事情,或是練到不想事情,別以為很難,練習就會了。很忙的時候,短暫休息,有助於之後大腦保持清醒。

中午若在辦公室吃飯,最好不要邊吃邊工作,先把工作放一邊,享受食物的味道,讓大腦休息一下,否則大腦和身體繃太緊,壓力會讓交感神經興奮,不停刺激血管,讓血壓、血糖升高,長久下來,身體如同繃緊的橡皮筋一直拉,很容易疲乏。如果拉一下、放鬆一下,反而不會疲乏。

假日有人會趁機去戶外擁抱大自然,也有人會去看電影,也有人選擇補眠、休息,不管什麼方式,只要能轉移都好。諶立中舉自己為例說,有次經過善導寺,感覺寺院很莊嚴,剛好假日朋友都不在,家人也沒空,就自己到善導寺拜佛,「也很開心啊!」

不管是時下流行的禪繞畫,或是許多女性喜歡的拼布,都是紓壓方式,但諶立中提醒,這些活動需要專注,做完也會有點累,並不適合每一個人,可視個人喜好做選擇。
如何避免中風後
罹患憂鬱症?

有報導說,約1/3的中風者有憂鬱症,在中風後1個月內,甚至25%可能有嚴重憂鬱症,真的嗎?

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祕書長、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醫師尹居浩說,中風後憂鬱症的比例約占兩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進一步解釋,有一種生理產生的憂鬱症無法避免,因為腦中風改變了腦中的分泌,導致憂鬱症發生;另外一群人則是因為中風後無法控制自己,可能會流口水、無法自己吃飯、如廁,大小事都得靠別人處理,一時之間很難面對,覺得痛苦而容易憂鬱。

由於中風後得到憂鬱症的比例不低,尹居浩主任呼籲,如果發現中風患者有易怒、胃口差、不想去看醫生、不想做復健等負面思考時,應向主治醫師反映,尋求專業協助,大部分患者都可服藥解決。

不少中風病人連醫生都不願意去看,此時更需注意,因為非常可能有憂鬱症,如果身上有管路的患者,可趁居家照護的醫生去家中看診時趕緊反映,或是利用喘息服務的機會,請求復健師協助,都是很好的方法。

復健把握黃金期
家人鼓勵很重要

有目標的中風病人,復健效果會比較好,因為他們會督促自己努力復健。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祕書長、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醫師尹居浩表示,中風的病人中有1/3是很嚴重的患者,這類病人再怎麼復健,也無法回到原來的樣貌,如完全癱瘓的病人,做一年復健後,還是完全癱瘓;中度中風患者,若能給予強度比較高的復健,則復原有希望,雖沒辦法百分之百恢復,但能減輕失能的狀況,也減輕家人的負擔。

尹居浩主任提醒,中風病人越早復健越好,中風後6個月內是復健的黃金期,特別是前3個月更是有效果,但過了6個月到1年就進步緩慢,因腦細胞已定型,此時的復健目標是在防止關節攣縮、退化或是造成二度傷害。

中風之後有2/3病人的肢體有中度到重度殘障,尹居浩主任說,家人照顧時,首先要避免病患沒有力,有些完全癱瘓臥床的患者需要翻身,以免產生褥瘡,由於不能動恐造成肢體攣縮,適度按摩是有必要的。

如果是中度患者,家人可扶著患者拿輔具走路,打造家裡成為無障礙空間,例如讓燈光明亮、走道通暢、浴室裝扶手,都可防止患者跌倒,也建議照顧者多利用輔具施力,避免自己也受傷。

家裡有中風患者,對家庭影響很大,不僅患者本身無法繼續工作,家裡還要再協調出一個人來照顧患者,可能有人要辭職,照顧患者是非常沒有成就感的工作,照顧者要犧牲自己的時間與休閒,此時更需要家人的鼓勵與分工支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