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惹的禍?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惹的禍?

出處/ 2012年3月號/第30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826
收藏 瀏覽數 : 7826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惹的禍?

新聞報導有民眾長期單邊腰、肩痛,原以為是運動傷害,疼痛不止就醫才知道是長短腳導致,且髖關節已受損,必須開刀更換人工關節。要怎麼知道自己的腰部痠痛是否為長短腳所致?

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彭于晏飾演一名有長短腳的體操選手,隨著電影的賣座,許多人知道「長短腳」這個名詞;到中醫院推拿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是因為長短腳造成腰痠背痛。到底什麼是長短腳?只要雙腳不等長就要立刻矯正治療嗎?該如何及早察覺自己有長短腳問題?

長短腳不等於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

臨床上,因為輕微長短腳很難察覺,很少人會因長短腳就醫,多半是身體出現腰部痠痛、腳踝腫痛、脊椎側彎或自覺體態不對勁等前來檢查,才知道自己有長短腳。但這並不表示身體的痠痛、脊椎歪斜都是因為長短腳所引起。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說:「從上到下的任何一個骨骼,像脊椎、骨盆、大腿骨、小腿骨、膝關節、腳踝、腳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長短腳,但不要太過緊張,即使有長短腳,通常是外觀上的不平衡,與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關係不大。」 

長短腳成因可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結構性」指的是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骨折,癒合之後,長度減少所形成;或是在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但情況很罕見。「功能性」則指因腰部、臀部肌肉狀態不良引起,特別是髖關節伸展肌肉群力量不足或腰大肌太過緊張導致兩隻腳長度不一樣。大部分的長短腳屬於身體功能性,而非結構性問題。

台大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醫師更明白表示,有些看起來為長短腳,實際上卻很正常,像單側臀部肌肉纖維化(俗稱青蛙肢),由於髖關節無法正常內縮,走路時必須提高對側骨盆。又如有些神經肌肉損傷、關節僵硬或疼痛的人,走路時也會有跛腳及長短腳症狀。此外,有些髖關節發炎、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先天性半身肥大症、小兒麻痺、生長板受傷等也會出現長短腳的表現,由於因素並非單一,因此要不要治療長短腳問題,需進一步評估及診斷。

差距2公分以上
才需就醫治療

究竟雙腳差距多少代表有長短腳?陳子敬治療師指出,醫學文獻對於長短腳的差距公分仍有討論空間,若差距在嚴格定義的0.5公分,10個人裡面就有4〜6個人有長短腳;若是相差2公分以上,則比率下降至1%以下。 

目前坊間有雙腳差距3公分及5公分為長短腳的說法,王廷明醫師認為,5公分的定義應與殘障手冊有關,因為輕度殘障的成人鑑定標準為雙腳差距在5公分以上。至於3公分的差距,王廷明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若相差3公分以上,以墊鞋子來矯正的效果不佳,應考慮手術延長。這是進行延長手術前與病患溝通的治療語言,與長短腳定義無關。 

當差距在2公分以內時,很多人可能沒有症狀,外觀也看不出來,若無明顯不舒服,可不需治療,但如果擔心脊椎退化、背痛問題,可用鞋墊將短側墊高即可。製作一雙合適的矯正鞋墊,通常需要經過多次的微調才能完成,既耗時,費用又高,多達1萬元以上。目前最新的熱塑形材質,可直接加熱到600度,患者的腳直接踏上去之後,即是自己的腳型,非常符合量身訂做的概念,價格從5、6千至1萬元皆有,健保並不給付。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及早治療減輕長短腳

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彭于晏所飾演的體操選手阿信,因小兒麻痺症導致長短腳,也因為長短腳的限制而在體操技術上遇到瓶頸,最後靠著不斷練習以及加高鞋墊的方式,如願在國際體操賽中奪標。

除了小兒麻痺,盛行率為千分之1.5的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若疏忽不理,也容易引發長短腳、髖關節病變與脊椎側彎。由於該毛病在嬰兒時期不痛不癢,家長很容易忽略,常等到孩子開始學站、學走路時,發現有一跛一跛、走路單側不穩或單側墊腳走路,才意識嚴重性,緊急到小兒骨科就醫。陳子敬治療師呼籲,新手爸媽要特別注意幼兒兩邊大腿、屁股皮膚紋路是否不對稱,兩隻腳長短是否一樣,在替幼兒洗澡、換尿布時,有無其中一側大腿張不開的狀況,一旦發現有問題需立即就醫檢查,1歲半之前是治療黃金期,等到學走路再進行治療會增加難度,甚至需要進行手術。

王廷明醫師表示,治療上需要針對病患個人特質與嚴重程度進行考量,年齡、性別、病因、現階段與未來可能的長短腳差距、病患與家屬配合程度皆會影響治療選擇,「如果不積極治療,等到長大成人以後,長短腳的差距甚至會多達6、7公分,手術治療會變得複雜許多,並且效果不佳。」

6個月以下的幼兒,會採用穿戴帕氏吊帶治療,時間通常長達3~6個月,直到髖關節穩定後方可停止。已經開始學站、學走的幼兒,活動力高,會採髖關節復位的治療方式,在全身麻醉下,徒手設法將髖關節復位,再用石膏固定約3~6個月時間。拆除石膏後,常因髖關節尚未恢復正常,仍需穿支架達1年左右。若髖關節復位失敗,或復位後仍然不穩定,就要考慮進行手術矯正,但年齡需在1歲以上。至於8、9歲以上的孩子要治療髖關節脫臼,此時會視症狀採行鞋墊、骨骼延長術或其他治療方法。

多數人雙腳不等長
差距大才需治療

許多人一聽到「長短腳」,就會聯想到下肢不平衡,走路一拐一拐的景象,因此會將長短腳與身體有缺陷畫上等號。王廷明醫師也指出,許多下肢骨折的病患常擔心骨折癒合後,會有長短腳的問題。的確,在過去沒有骨科醫師手術復位的年代,股骨骨折因無合適固定的方法,導致骨折復原後,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讓人有種長短腳等於「殘障」、「跛腳」的感覺,而無法接受。

事實上,長短腳不等於殘障,更與跛腳不同,大部分的人雙腳都不一樣長,就像兩眼視力會有些許差距,只要差距不會太明顯,或對身體有立即性的傷害,不用過於緊張,急著找醫師治療,更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身體出了什麼大問題。

DIY檢測有無長短腳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長短腳,可以從以下3種方法判斷:
■繫皮帶:在穿皮帶時會發現兩端無法平衡,總有一高一低的感覺。
■鞋墊:檢查雙腳的鞋墊,若發現其中一腳的鞋墊磨損較多,可能是長短腳所引起。
■褲長:穿長褲時,可以檢查雙邊的長度是否一樣,若差距太大,代表可能兩隻腳不平衡。 

感謝台大醫院小兒骨科主任王廷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陳子敬審稿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