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的罹患率特別高嗎?

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的罹患率特別高嗎?

出處/ 2002年11月號/第20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81
收藏 瀏覽數 : 4481
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的罹患率特別高嗎?

關節疼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主要症狀?它與遺傳、內分泌有何關係?女性的罹患率特別高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的自體免疫疾病,可侵犯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其主要的特徵是慢性發炎性滑膜炎,這種滑膜炎症的結果會造成軟骨的腐蝕、骨頭的破壞及關節的扭曲變形。時間一久,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死亡率因而逐步地增高;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平均壽命將縮短10年,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正確而有效的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需符合下列7個標準中的4項,且一~四項必需持續6星期以上。依據美國風濕病學院(簡稱ACR)於1987年結合專家意見,擬定的診斷標準如下:

1.晨間僵硬:關節及關節周遭出現僵硬不適的感覺超過1小時以上,且症狀超過6週。

2.超過3個關節區的關節炎:臨床上有軟組織腫脹或積水等症狀。常見的患部有14個,包括左右手的近側指間關節(PIP)、左右掌指骨關節(MCP)、兩側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炎、及足蹠趾骨關節,且症狀持續超過6週。

3.手部的關節炎:關節炎需包含上述的區域手部關節(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骨關節、手腕關節)的其中之一,且症狀持續超過6週。

4.對稱性的關節炎:身體兩側同一關節區域同時侵犯,且症狀超過6週。

5.類風濕性結節:常發生於骨突起處,或伸側表面。

6.血清學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

7.手部或手腕部的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邊緣的侵蝕(erosion),或關節周邊骨質疏鬆的現象。

其中,前四項必須持續6星期以上,如果上述7條準則符合4條以上,可稱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因子的正確解讀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s, RF)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疾病的診斷及預後佔著一席重要的地位。然而,不僅病患,甚至也有不少的醫師對類風濕因子有不正確的認知,因此大大的影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及治療品質,這種錯誤的概念可能會造成錯誤的診斷而給予不當的藥物治療,亦或未能正確地診斷出來,及早施予適當的藥物,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造成關節破壞變形的終生遺憾。(延伸閱讀: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飲食及四季保養祕訣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自體抗體,其中以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為主要的三大類,一般實驗室偵測到的以IgM型的類風濕因子為主。然而,IgG型的類風濕因子卻可能在致病機轉上扮演較重要的角色,但不易偵測及定量。類風濕因子存在並非就代表病態,也可能出現在健康人體,其主要已知的功能如促進發炎作用、加速除去入侵之異物、或加強免疫複合體的清除功能,這些皆是維護身體健康的必要措施。

在臨床的應用上,類風濕因子的檢驗有助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它是目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7項標準之其中一項,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定並不一定須要類風濕因子呈陽性反應。臨床上約7成5的病患是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陰性並不能排除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必須配合詳細的臨床表徵作正確的判斷。類風濕因子除了有助於診斷外,對於治療及疾病預後也能提供訊息,血中的類風濕因子濃度與預後相關,濃度高者易出現全身器官侵犯或血管炎。

類風濕因子除了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外,還可以在其它疾病發現,如慢性肝炎、甲狀腺疾病、腫瘤等,甚至少數健康的正常人也可能偵測到類風濕因子的存在,因此血中含有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絕不等於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一點是最常被誤解的地方。

在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仍以出現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的臨床表徵為唯一必要的依據,診斷上最常犯錯的情形是類風濕因子陽性再加上一些非真正關節炎的軟組織、肌腱或筋膜酸痛症,即以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檢驗類風濕因子陰性便認為沒有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總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必須求診於風濕專科醫師。(延伸閱讀:手指腫、關節痛,是關節炎還是痛風?30至50歲女性小心4大病症

遺傳因子影響罹患率及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多種遺傳基因有關,同時具有較多致病基因的人,得病的機會相對增加。遺傳基因不僅控制疾病的發生,也和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至今仍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和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根據國外對於家族、雙胞胎的研究報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一等親中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是一般人的16倍。在雙胞胎的研究中,兩個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另一位亦得病的機會是15~30%,其機率是異卵雙胞胎的4倍。

在遺傳基因中,一般認為同時有數個基因和此疾病有關,其中較為人所知的是「人類白血球組織抗原基因(HLA)」,它位於人類第六對染色體的短臂上,其所控制產生的蛋白質,位於細胞表面,與體內免疫反應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台灣,是以HLA—DR4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DR4陽性的人較易有骨骼侵蝕的情形。另外也發現腫瘤壞死因子(TNF)基因與腫瘤壞死因子微附屬基因也與台灣地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若同時具有較多致病基因的人,得病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遺傳基因不僅控制疾病的發生,也和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以女性較多,男女比約為1:3,因此女性賀爾蒙或X性染色體有關的因子亦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內分泌系統影響發炎程度

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程度取決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患者的免疫反應、內分泌反應之間的平衡點臨床上發現,除了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外,在產後、更年期發病、懷孕、月經期間及口服賀爾蒙,對於疾病的活動度皆有減輕作用。內分泌系統主要在維持體內新陳代謝的平衡,以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為主軸以調節各種荷爾蒙之分泌;而內分泌系統應付壓力時所產生的荷爾蒙,不只影響神經內分泌,也抑制、調節了免疫和發炎反應,故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程度乃取決於外在環境的刺激、患者的免疫反應及內分泌反應間的平衡點。

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基礎腎上腺荷爾蒙和壓力刺激後荷爾蒙皆比其他感染病變為低,表示其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異常,所以較易得病。病患在補充少量類固醇,病情便會得到改善,由此可得到驗證。

懷孕時可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情況,其理由是懷孕時,體內的皮質類固醇及動情素增加,另外,也可能與體內一種稱α2—P蛋白質增加有關。而哺乳則會促使泌乳素的分泌增加,刺激免疫反應,反而會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更年期後的婦女,建議給予荷爾蒙的補充療法,除可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病變、骨質疏鬆外,也可改善風濕症狀如腕隧道症候群及關節炎。

至於其他的內分泌器官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影響。當甲狀腺功能低下時,會使得關節活動受影響。臨床上也發現約有1/3的病患合併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因此當關節炎症狀無法獲得緩解時,亦應檢查甲狀腺功能是否異常。(延伸閱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策略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