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兩人在討論事情時,若男方總是說:「我要先問我媽」或是「我媽說要換個做法」、他是孝順,還是媽寶?這段感情還能不能繼續下去?
提到媽寶很多人都心有戚戚焉,有的人身邊就伴著一位媽寶,同時我們自己也有可能就是媽寶。媽寶之名始於知名部落客女王,媽寶論潮隨即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紛紛提出各自對媽寶男友的抱怨聲浪,媽寶儼然是一種「沒主見、不負責」等的負面觀感代稱,可是媽寶真的不好嗎?如果自己男友就是媽寶又該如何?
什麼是媽寶?
親子專家吳娟瑜對於媽寶有較直接的解讀,她稱這種族群為「媽媽的兒子」,是一種從小習慣躲在媽媽衣裙後方的小孩,習慣把決定事情的執行權力交在媽媽手中,她也提醒幾個媽寶令人憂心的盲點:
盲點1:習慣向媽媽撒嬌,忘了原生家庭的臍帶早該切斷。
盲點2:習慣於媽媽的照顧,忘了轉身負起照顧自己小家庭的責任。
盲點3:習慣享受現成利益,忘了有一天媽媽也會老去,也會離開,屆時才來學獨立、學照顧自己,可能更為吃力。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黃柏嘉說:「媽寶的特徵是沒有能力分辨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沒有勇氣做出決定,總是需要依賴一個權威者,給他規則跟建議。」
他發現媽寶這族群本身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對於規則相當敏感,很會遵守倫常規範,甚至一些上對下的命令等,不難想像他們在特定工作上會有不錯的表現,也因此可能讓人感覺他是個溫和、貼心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的貼心,日子一久,可能讓旁人納悶「為何凡事都要徵詢他人的意見」,這種貼心與關心反而變成令人無法忍受的特質,演變成令人又愛又恨的類型。
是沒主見的順從
還是選擇性的遵守?
總是提及父母意見的媽寶,是否比較孝順?其實,媽寶與孝順兩者還是有所區別,黃柏嘉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可能會因顧慮親人的感受,而選擇服從,但不代表他對於這樣的做法沒有疑問。
這其中的分別在於,孝順的人抱持的想法是「我認同媽媽的觀點,所以我『選擇』遵守」、「我希望媽媽放心,雖然我不同意她的看法,但我『選擇』在她出現時配合她的要求」,這和媽寶主張的「只要是媽媽期望的,就該照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度。
別被愛沖昏頭
以為能改變對方
媽寶型男人的處事原則在傳統社會的大家庭裡,會被視為「識大體」,但這種優先考量長輩意見的生活方式,卻可能讓家庭中某些有自我意見的成員感到窒礙難行。
吳娟瑜建議女性可設定一段測試期,例如半年,先觀察男友媽寶的情形是否困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