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中風了該怎麼替他做復健?哪些事情要注意、什麼時候該開始?讓專家解析,掌握復健祕訣,積極幫身體復原!
大多數人對中風患者的印象多半是手腳不靈活,很難走路、嘴歪眼斜,連吃飯都要別人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如此,如果能夠在中風黃金救援時間盡量減少血栓影響的範圍,不傷及大部分的腦神經細胞,加上發病後勤做復健,就有機會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
復健
從黃金3小時搶救開始
根據統計,有10%的患者是幸運兒,在中風過後看不出任何後遺症,另外的90%患者若能在黃金3小時以內搶救,一樣能夠有效降低後遺症,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湯頌君就說明,經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證實,這類患者在肢體平衡感、肌力方面都比未能實施者大幅改善,再透過持續不斷的復健,會提高功能回復的機率。
目前很確定的是在發病後的3個小時之內,經過醫療團隊的診斷,符合者即可啟動「血栓溶解劑治療」機制,經由靜脈注射血栓溶解治療藥物,有相當大的機會能打通血路,有效減少神經傷害。湯頌君表示,目前的新觀念是患者進入加護病房,只要生命跡象穩定,即可開始復健。所謂中風黃金救援時間的目的就是在迅速降低腦部血栓所影響的範圍,避免引起手腳癱瘓、智力受損的生理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病後的復健難度,並在最適當的時機及早進行復健治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黃佳琦認為,發生急性腦中風時,治療團隊包含了神經內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加護病房護士、復健團隊護士,必須齊心協力搶救,就可在黃金時間內給予患者最佳治療。治療中風絕不是單科部門或醫師的事,有時候連患者及家屬都必須參與治療決策。
中風三大復健期
愈早復健,恢復愈快
中風患者的復健該如何進行?黃佳琦認為要依照中風期別及損失功能予以不同的復健,愈早復健,患者的功能愈早恢復。有說話、吞嚥困難者,是肌肉控制出問題,需經由語言治療師訓練恢復。肢體癱瘓,有角度受阻問題,需由物理治療師訓練恢復。影響生活功能者,則要由職能治療師指導復健。
1.當病人在加護病房時
屬於中風初期,患者的肌肉整個軟癱,沒有力氣,經醫師診斷生命跡象穩定後,醫護人員及家屬可以積極替患者復健。
通常肩膀、手指頭之類的大關節部位,兩個星期不活動就會有沾黏、僵硬問題,最常出現關節韌帶會縮短、變形,腳板常往下垂,無法伸長,這時候家屬可協助病患做上下肢關節活動及肌力訓練,減少僵硬,還要特別注意肢體的擺放,以免變形。但要注意,由於肌肉癱瘓,沒有特別感覺,幫忙做關節活動時,不能太用力,也不能花太多時間,以免拉傷而不自知。至於喝水或吃東西,若喉嚨肌無力、吞嚥困難,尤其是有語言障礙的中風患者,必須由語言治療師評估,避免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等問題。
為了能夠順利照顧患者,醫護人員會教導家屬搖高病床、幫患者翻身的照顧技巧,前者是擔心臥床過久突然起來容易有姿勢性低血壓問題,需要注意床的高度,翻身是避免出現褥瘡。由於每位中風病患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家屬在協助之前,可詢問醫護人員還可以幫忙做哪些復健。
2.當病人有知覺但只能臥床時
中風患者離開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時,多半是單邊肢體癱瘓,痛感知覺不好,因此放置肢體變得很重要。同時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肌力訓練、坐和站姿平衡活動,自主性活動最好,或由家屬協助被動式活動,包括彎曲、伸直,外展、內收、外轉、內轉等運動,一方面可預防關節縮短,一方面增強肌力,因為肌肉長久不動,會造成萎縮,一天約4至5次,每次至少10分鐘。因活動受限,無論是起身、翻身、下床,要非常小心,但患者需要在安全範圍反覆練習,以增加腹肌與手腳的活動,降低長期臥床併發症,畢竟臥床不動,肌力會一天天損失,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肌力恢復。
黃佳琦治療師強調,中風復健必須由患者自主進行活動,才能看到顯著效果,家屬只能協助,不能替代,縱然是協助,都不能硬拉或過度移動病患,避免拉傷或有骨折。而在協助病人坐起來時,需要慢慢來,避免姿態性的低血壓,或用傾斜床來調整,角度水平可從45度到90度之間,依照患者適應度做變化。
3.把握3~12個月復健關鍵期
中風後3~12個月是恢復期,屬於復健黃金期,功能恢復情況最大,因此出院後必須積極復健,讓肢體回復到最大的功能,同時要維持體力及循環系統的正常運作。
出院後的復健有分居家照護、前往社區復健中心或回到醫院進行復健,前者是針對患者完全不能自理的社福資源,出院前就需申請,但經費有限,屬於接軌式復健。有部分中風患者因為舟車勞頓,會選擇住家附近的社區復健中心,但通常是針對骨科的痠痛復健,較少是為中風患者服務,反而是醫院的醫護人員及設備都很齊全,可以做到全面性的照顧。
此一階段的復健重點在於維持關節的柔軟度與肌力,增加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復,原本沒有力量起身、翻身、坐著、站起來,可以藉著每天不間斷的復健改善,逐漸能坐、站及走路。藉由職能治療的復健,能避免跌倒、移動位置,還能穿衣服、吃飯、刷牙、梳頭,更進一步還會恢復到夾筷子、拿東西、切菜等。由於每一位中風患者的症狀不一,恢復情況也會不盡相同。
復健效果來自自我動機
很多家屬常質疑中風患者「懶得做復健」是難恢復正常功能的主因,黃佳琦治療師表示,中風癒後恢復程度其實和動機有關,動機愈強烈,患者的復健自主性高,會主動復健,復原機率就愈高;如果有勞旁人協助的被動復健,雖會讓關節、肢體不僵硬,但因動機低,常需別人幫忙,控制身體的自主力就會降低,要恢復正常功能就遙遙無期。
動機又和旁人鼓勵不無關聯,由於部分的神經細胞壞死,功能受限,許多人不能接受已經中風的事實,又加上關節出現攣縮、肢體沒有力氣,活動角度有很大的阻抗,常很不願意接受復健,致使復健之路受到阻礙。黃佳琦治療師建議,家屬要多用正面的口吻給患者打氣,比方說「恢復身體原本的功能要靠你自己主動的活動,藥物及醫護人員的幫忙只是保持穩定,但不能回復肌力,一定要靠你主動復健」,這種講述事實的說明,能盡速打開患者承認中風事實的那扇窗,願意認真復健,迅速回復原本功能。
但有些家屬常會求好心切,又不願患者的活動功能每況愈下,經常會口不擇言的說:「你就是太懶惰,不願意認真做,所以愈來愈沒力氣,認真做才會有力」;有些家屬則是不忍患者舉起沒有力量的手跟腳,咬牙切齒的進行復健,又變得很心軟:「好吧!暫時不做復健也沒關係,等你休養1、2個月就會好了!」黃佳琦不建議使用這類缺乏建設性或太消極的語氣,讓患者失去主動復建的動機,這樣需要花上更多倍時間才能恢復原有功能。
感謝黃佳琦治療師、湯頌君醫師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