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抗SARS英雄,再戰禽流感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抗SARS英雄,再戰禽流感

出處/ 2006年1、2月合刊號/第23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595
收藏 瀏覽數 : 3595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抗SARS英雄,再戰禽流感

SARS時期,專門追查奇特傳染病的張上淳,站上第一線,協助控制疫情;時隔兩年,他重披戰袍對抗禽流感,捍衛國人健康。面對這波新興傳染病,本期專訪除了教你以知識取代恐慌,也更進一步認識這位破解怪病的「醫界柯南」。

 

兩年多前,身兼台大醫院SARS專案工作小組召集人,及台北市衛生局SARS應變小組召集人的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始終站在疫情第一線,成功擊退SARS,讓台灣感染病患的傷亡降至最低,頓時成了家喻戶曉的抗SARS英雄,其傑出的表現與貢獻,更獲得「92年台北市傑出市民」榮譽。

 

似乎才一轉眼,民眾再次感受到新興傳染疾病的威脅,面對來勢洶洶的禽流感,專門追查怪異傳染疾病、站上防疫最前線的張上淳,又重披戰袍,緊盯全球禽流感疫情發展,為台灣人民的健康把關。

 

平日穿梭於教學、研究、看診,還得掌理國內疫情的監控,張上淳於百忙中接受專訪,除了讓民眾對禽流感有更深入的認識,破解錯誤認知與不必要的恐慌,也讓我們有機會更貼近這位防疫專家。 

 

心懷感恩
甘做幕後英雄

「做事謹慎、低調」是同事對張上淳的形容,即使成功控制SARS病毒,帶領醫護團隊安然度過最危險的時期,時隔兩年多,張上淳仍謙虛表示,身為台灣的一分子,只是盡力做好該做的事。

 

回想當時心情,張上淳淡淡地說:「很大的原因是感恩的心吧!有機會在這個位置做這些事,受許多前輩與老師的提攜和指導,當然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也幸好不負眾望,做得還算不錯。」

 

他透露,在這過程沒有很大的挫折,只能說有些遺憾,「因為某些狀況,沒有守住台大醫院急診部,現在回過頭想,也許可以做得更好,讓醫院急診部免於失守,或者將失守的時間往後延宕。」

 

老師一句話
踏進感染科

張上淳個性內斂,民國72年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當初選科別時,有老師認為他的手很巧,適合走外科。但他剖析,外科醫師每天執行手術時承受的壓力及生活型態,不太適合自己的個性,於是選擇了內科。

 

「內科屬於動腦型,重思考,我父親也是內科醫師,對我的選擇有點影響,」張上淳不諱言,當時他父親罹患肺病,有氣喘的問題,間接影響他考慮選擇胸腔科為次專科。

 

早期,台大醫院的胸腔科與感染科在同一個病房,張上淳擔任總醫師時,等於跨了兩個次專科學習,胸腔科與感染科都由他管轄。不過,在他準備升主治醫師時,仍須在胸腔科與感染科做一取捨。

 

「那時胸腔科已有一些人才,感染科卻一直沒人進去,老師說:『不然你去好了』。」就這樣,在老師的建議下,張上淳最後選擇感染科為次專科,也成為當時感染科大老謝維銓教授的學生,師徒相差30歲。

 

夕陽產業裡的黑馬

20多年前,大概沒人想到新興傳染病會是全台公敵,而不屬於賺大錢、紅牌科別的感染科醫師,竟成為捍衛台灣全民健康的守護者。

 

那個年代,隨著公共衛生進步,疫苗研發突飛猛進,許多傳統的傳染病,像霍亂、傷寒或瘧疾,已逐漸消聲匿跡;對於一般的感染,例如膀胱炎或肺炎,也已有抗生素可控制。「感染科似乎成為夕陽工業,」張上淳笑說,當時感染科處理的範圍,除了感染疾病、續發性的感染,如院內感染,其次就是抗生素的使用,導致抗藥性問題等。

 

當年張上淳的確料想不到會有可怕的SARS、禽流感等嚴重而大型的新興傳染疾病,對社會造成這麼大的衝擊或威脅,「我決定當感染科醫師的時候,這些現象都還沒被警覺到,直到近5年、10年才有變化。」

 

柯南精神
第一時間嗅出異樣

張上淳謹慎、仔細的個性,使得他在感染科領域的醫學成就更上層樓。

 

通常,判別是否遭受感染,「發燒」是一個很重要的徵象。感染多會發燒,但發燒卻不一定受到感染,像癌症、免疫疾病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也會發燒。即便確認遭受感染,也要區別究竟屬於細菌、寄生蟲或黴菌感染,醫師必須進行許多鑑別診斷才能確立;如果僅有單一案例,要在第一時間內判別,相當困難。

 

張上淳的過人之處,就是能在第一時間嗅出異樣,提早預做隔離,避免事態嚴重。

 

當初勤姓台商與妻子先後得肺炎,張上淳接獲通知,立刻察覺不對勁。「一家人先後得肺炎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既然先生能傳染給太太,也可能傳染給其他人,所以我們立刻將他們隔離,」張上淳認為,看到不尋常的現象,得立刻聯想這可能是會傳染的疾病,在還沒弄清楚病因之前,要先緊急隔離,之後再去研究,做實驗、找病因,這是傳染病防治的基本處置方式。

 

也因為張上淳處理得宜,勤姓台商在他悉心照料下逐漸康復。看到張上淳將勤姓台商從那麼差的狀況下救回來,連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官員都極為讚賞,甚至還打電話給當時尚未過世,那位發現SARS的世界衛生組織醫師,請他安心,鼓勵他這種病應該沒那麼糟。 

 

政府、醫院、科學界
聯築防疫網

打贏SARS,張上淳再度被國人寄予厚望、交付重任,為可能帶來重大威脅的禽流感做準備。

  

坦承現在就已經有壓力的張上淳說,從過去統計數字看來,禽流感死亡率很高,截至去年12月中為止,全球的感染病例為137例,其中71例死亡,死亡率超過一半。SARS的死亡率僅10%,就為世界各國投下一顆隱形炸彈,更何況禽流感,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翻開全球禽流感病史,不難想像對人類造成多大的衝擊。

 

1918年人類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全球高達千萬人死亡,那次也是禽傳人的禽流感;1957年、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全球超過百萬人死亡。再觀看SARS,全球不過700多人死亡,若用同樣的比率推算,萬一不幸發生人傳人的禽流感,台灣死亡人數可能達到1萬4千多人,聽起來相當嚇人。

 

張上淳表示,目前除了建立醫療防治網,擬定各種因應措施,防止病毒入侵台灣後繼續傳染,以及準備輕微症狀的收容中心、治療藥物與醫院病床外,政府已投入上億元,研發、製造疫苗,甚至強制藥廠授權政府大量生產;醫療體系方面,也不斷針對醫護人員舉辦教育訓練,絲毫不敢大意。

 

較不為人知的部分是,科學家也相當積極努力,控制疫情不要轉為人傳人。「包括禽鳥類疫情的監控,以及養禽業者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張上淳表示,養禽業者接受流感疫苗注射,並非預防他得到禽流感,而是「預防得到人的流行性感冒」。

 

他解釋,養禽業者與禽鳥接觸頻繁,萬一先後感染人流感及禽流感,禽與人類的流感病毒同時存在體內,很可能造成基因重組,演變為新型流感病毒的機率將大為提高。科學家致力於截斷病毒的演變過程,防止在同一個人或豬身上得到兩種流感,避免發生基因重組。

 

令人擔心的是,雖然各國政府都相當努力,一旦發現禽鳥得病,便大規模撲殺,但結果並不完全令人滿意,因為在泰國、印尼、越南、大陸等地仍不夠徹底,疫情甚至擴散至蘇聯、中亞與東歐。

 

毋須恐慌
戴口罩是為了保護別人

  
禽流感令人聞之色變,但說話條理分明,給人穩重與信賴感的張上淳仍笑著說,到目前為止,禽流感發生人傳人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民眾不必過度恐慌。

  

禽流感是指禽鳥類的流行性感冒,雖然與人類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屬於同一種,但在結構上仍有差異。

  

「大自然中,禽鳥類病毒本來就到處存在,沒什麼好擔心。而禽流感病毒H5N1,原來不會感染至人類的細胞,現在H5N1已經有一點點改變,某種程度會感染到我們的細胞,所以讓某些人生病,」他進一步指出,全球至今有幾百萬隻雞得到感染,卻只有百餘人被感染,顯見對人的感染力仍非常低。

 

科學家預測,發生基因重組的第1人,可能是養禽業者或豬隻,因為豬的細胞可以同時感染禽類和人類的流行性感冒。「但除非與得到禽流感的雞接觸,同時吸入大量的病毒,才有可能被感染。」因為不會人傳人,即使照顧被感染者的醫護人員沒有做好完全防護,也不會被感染。

 

因此,除非病毒發生變異,導致基因重組,否則不至於發生如中世紀黑死病的「人瘟」一般,哀鴻遍野。換言之,哪天台灣禽鳥防疫網破了,透過走私或候鳥將病毒帶入台灣,民眾也毋須恐慌;就算被感染,也不會像一般流行性感冒,會輕易傳染給其他人。只要愈瞭解病毒,自然愈不容易產生莫名的恐慌。

 

以目前狀況而言,擔心H5N1病毒而戴口罩,「是沒有必要的,」張上淳耐心說明,如果為了一般的流行性感冒,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別人,戴口罩當然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為了保護別人,」若為了保護自己不受禽流感侵襲,顯然多此一舉。

 

家人支持
鼓舞抗疫續航力

平時工作過程中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又總是站到防疫最前線,不禁令人好奇,要如何維持身體健康,讓免疫力保持在最佳狀態?

  

張上淳說,自己熱愛各種球類運動,就讀台大醫學院時,還曾經是網球校隊。穿上白袍後,繁重的醫學工作,讓他只能偶爾聽聽古典音樂紓解壓力,或打羽毛球健身,「我每星期跟家人打一次羽球,已經維持好幾年了,」他笑說,像這樣的工作型態,要維持健康的確不太容易。

  

張上淳的妻子胡芳蓉也是台大醫師,SARS期間,她始終給予先生最溫柔的關切,並擔負照料兩個兒子的生活與課業。

 

「那時我經常10、11點才回到家吃晚飯,不管多晚,她總會弄東西給我吃,我大概說一下外面狀況,她就提醒我要多小心,」透過一種無形的關愛,張上淳能體會家人全力的支持,即使那時兒子正準備要考高中,張上淳也沒有感受到家人一絲一毫的反對。

 

頂多是「太太覺得家裡好像少了一台洗碗機,」顯然感染醫學專家張上淳,平時也是一位會分擔家務的好丈夫。

  

帶著全家人的支持,以及責任、使命感驅使,張上淳再度上緊發條,因應禽流感防治工作,做好各種感染控制,準備帶領大家打這場看似艱困的硬仗。

 

1分鐘醫學小百科——感染科在做什麼?

許多人可能不太清楚感染科的範疇,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細細分說:一般而言,所有的感染疾病都屬於感染科治療的領域。那什麼是感染疾病?

 

當外來的微生物進入人體,導致生病,即為感染疾病。感染疾病可以是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疾病,或是病毒性疾病。大部分的感染疾病,最簡單的徵兆是「發燒」;另一種辨別方法是得了「XX炎」(如膀胱炎、肺炎等),此類多屬於感染疾病,也是感染科醫師能協助處理的範圍。

 

因此,感染科經常與其他科重疊,例如腦膜炎、腦炎,神經科也看;肺炎也可算是胸腔科。最簡易的區別方式為,其他科別是以「一個器官系統」為對象,例如:神經科與整個神經系統有關;胸腔科侷限在與肺部系統相關的範圍;心臟科則治療跟心臟有關連的疾病,而這些相關的疾病裡,當然也有感染、發炎,因此需要與感染科互相搭配。

 

以台大醫院為例,民眾無法直接掛感染科,必須透過轉診或約診。張上淳表示,感染科似乎扮演較多幕後的角色,但也不完全如此。好比肺炎,給感染科或胸腔科看,仍有些微差異,「因為我們看各式各樣的感染疾病,對於微生物或抗生素的瞭解更透澈。」若需進一步做肺部相關的檢查,像是超音波檢查,「我們不會自己動手,胸腔科醫師會更熟練。」

 

總之,只要病情橫跨兩個以上的器官,不集中在某個器官系統,就屬於感染科的管轄區域,例如敗血症。當然,傳統的傳染疾病,像霍亂、瘧疾,當然非感染科莫屬了。

 

對付禽流感,打流感疫苗有效嗎?

民眾一窩蜂施打流感疫苗或禽流感疫苗,究竟有多少效力?

 

感染醫學專家張上淳解釋,人體會得到的流行性感冒,多為A型與B型流感。目前的流感疫苗是針對人類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亦即H1N1、H3N2,及B型等3種病毒來製造疫苗。

 

問題是,這些病毒株在蛋白結構上仍會出現小變異。假設用去年的H1N1病毒製造疫苗,就算今年也流行H1N1,但病毒已經發生小變異,施打去年的疫苗效果自然會打折扣。

 

有些疫苗,因病毒的結構不變,不同年分打,效果都一樣,如B型肝炎疫苗。但流感疫苗不然,科學家必須預測今年流行性感冒的病毒結構,可能是哪一種病毒株,再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去製造疫苗,如果不重新製造,疫苗愈打愈無效。此外,流感疫苗的效力,本就無法維持很久,幾乎每年都要重新施打,即使普通流感,也必須每年重製疫苗,才有效果。

 

同理可證,如果明年發生禽流感大流行,以現在的病毒株製造的疫苗,屆時施打也未必百分之百有用。

 

所以,要完全防範人傳人的禽流感,必須先預測即將流行的人傳人H5N1病毒長什麼樣子,然後去製造,才可能有效。

 

若能在疾病流行時,直接將病毒株拿來做疫苗最有效,不過,等到大流行時再製造疫苗,約需花費4~6個月,才能製造相當數量的疫苗,而流感約8~10個星期就流行開了,疫苗還沒產出,大家都已感染,根本來不及。

 

依據過去專家預測病毒株的吻合度,效力大約70~80%,如果不跟著病毒的變異,重新製造疫苗,有效性可能只剩下20~30%。因此,「用現在的病毒株製作大量疫苗,若明年開始流行,仍要有心理準備,也許效力將減少到20~30%。」

 

至於全球一藥難求的克流感,主要作為治療之用,抑制病毒生長,且降低病毒的分泌量,傳染力也會被削弱。張上淳說,從人類的流行性感冒經驗可知,克流感必須在發燒48小時內服用才有效,一旦超過48小時,體內已產生足夠的病毒,用藥也沒效了。

 

當然,克流感也可作為預防性使用。萬一被傳染到禽流感,必須趕快服用,可預防發病;即使發病,症狀也會輕微許多。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