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聖誕,誰最忙?聖誕老人,他最忙。成千上萬的期待,他會不會忙到過勞了?回到現實生活,你是否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面對壓力,當心,過勞死的未爆彈綁上身!
台灣人超時工作時數世界第一?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一項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人一年平均工作2282小時」(一年約1/3的時間花在工作上),在超工時、高競爭的背後,一個無形殺手正加速消耗你的體力、腦力,當身體超過負荷,可能會讓人「突然猝死」!
全台260萬人被疲勞轟炸
今年下半年,在一片「倒扁」聲浪中,有一則新聞特別引人注意。一向身體硬朗的48歲台南市警局隊長,沒有任何病史,卻因過勞致死!他平常工作非常忙碌,白天工作、晚上協助查抄失竊車牌和防搶勤務,死亡前一晚,還參加消防戰技訓練,隔天前往工作時,出現身體不適,最後送醫不治。醫師判定,可能是過於疲累造成!
白手起家,帶領英業達成為國內第一大筆記型電腦公司的前副董事長溫世仁,是標準的工作狂。他擁有30億元以上的身價,經常當空中飛人,曾有1年拿130多張登機證的紀錄;原本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的他,給自己的壓力仍像剛創業的企業家,過世前仍不斷開會,因氣溫驟變,最後身體不適中風,55歲便撒手人寰。
「你累了嗎?」這句廣告詞是多數超時上班族的最佳寫照!台灣人熱愛工作是世界第一,高度運用腦力和體力,滿檔工作變成唯一成就,就像聖誕夜不眠不休送禮物的聖誕老人……但當身體開始產生疲累感,很多人仍不自覺身心承受的壓力已瀕臨臨界點。
調查顯示,30%的台灣上班族(約260萬人)有疲勞問題,都會區高達190萬人,高科技業更是其中一群,他們經常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壓力大已是工作常態,這時,身體所分泌的腎上腺皮質素類固醇,會減少免疫系統淋巴球的數量,讓人抵抗力減弱,生病機率也會增加3~5倍。
休息更累,中了慢性疲勞的毒?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2003年出爐的「國人精神健康指數」報告,台灣有1/3的人,身心健康處於不良狀態。
這些因外在壓力,心理無法維持在舒適狀態的人,生理也容易出狀況。起初是「疲勞症狀反覆發作」,接著就可能「常出現發燒、喉嚨痛、全身肌肉無力、無法集中精神等感冒症狀」,日常活動能力降到50%以下。
「適當休息,多數人能在短時間恢復體力,如果休息後仍感覺疲累,或明明已經睡飽,上班時間仍呵欠連連,就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徵兆。」新店耕莘醫院精神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提醒。
為何會過勞死?
「慢性疲勞症候群」乍聽之下有些拗口、陌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慎絢說明,它是過度疲勞的初期症狀,會使交感神經亢進,刺激腎上腺皮脂類固醇,造成心跳加快、血流上升、肌肉緊繃,「長期下來,易讓血液變濃稠,進而阻塞血管,引起心血管疾病,變成『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若因而致死,就稱為「過勞死」。
細究職業引起的「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又可分為:「腦血管疾病」和「心臟血管疾病」,前者包括腦溢血、腦血栓、腦栓塞、腦梗塞、蜘蛛膜下出血,也就是俗稱的腦中風;後者包括狹心症、心臟性猝死、心肌梗塞、心臟衰竭、主動脈剝離等。
服務業的健康問題最棘手
今年40歲,在服務業工作的明瑜,一天工作時間常超過16小時,由於公司在大陸設有辦事處,加班、兩岸奔波是常有的事,有天在辦公室突然腦中風送醫。
從明瑜的案例可以看出,以服務業為主的台灣,最棘手的就是職場健康問題,包括「超時工作」及「職場壓力」,都可能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內政部200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5~44歲壯年族群中,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皆高居十大死因之一,突顯上班族防治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重要性。
「台灣很多過勞病例發生在25~44歲的壯年期,有些發病原因單純,有些則是其他病因造成,」楊慎絢舉例,「像『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或BMI值【BMI=體重(公斤kg)/身高2(公尺㎡)】過高,都會影響過勞症發生,然而,一開始很多人誤以為是感冒症狀,因此,醫師會依不同層次做診斷,如抽血;心臟問題則利用超音波診斷。」
用生命與時間賽跑
2002年,一名45歲的黃姓停車場管理員,凌晨被值班同事發現躺在地上,送往醫院急救後,醫師研判死於「心肺衰竭」。
黃姓管理員在市民大道停車場工作,因電腦收費系統故障,臨時設置的桌子和收費電腦正對車道入口,因風速大又沒有擋風屏障,他每週上班48小時,當晚值大夜班時,最低氣溫僅15.3℃,超過精神和肉體的負擔,加上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諸多原因讓他倒地不起。
另一案例發生在衛生署。當時為宣示查緝黑心食品的決心,衛生署第一線人員拚命工作,但人力不足,單單台北市一名查緝員,就要負責700間店家,每天面對店家與廠商的恐嚇,即便在辦公室值內勤,上班8小時就要監看電視6小時,打報告追查黑心貨,諸多壓力下,傳出一名負責監看電視的40歲女性員工,在辦公室「腦溢血」昏倒,送醫不治!
上述兩起案例,最終都以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收場,諸如此類的事件都有與日俱增的趨勢。楊聰財提及,現代人很多已認同並接受過勞症的存在,「像經濟突飛猛進的大陸白領,一人身兼2~3份工作,工作壓力大、生活負擔重、精神包袱沉,這些『與時間賽跑』的年輕人,很多都死於過勞症。」
他指出,台灣也因現代化腳步快速、失業率攀高、大環境不景氣,人們要比以往更打拚,工作時間更長、生活更不規律;經常處於高壓,便容易過度負擔、過度疲勞。
用「吃」減壓適得其反
為了紓解工作壓力,很多人常用「吃」來解決問題,尤其是高階主管,因而普遍呈現中廣身材。研究顯示,高階主管的腰圍比一般人多約7.5公分,體內測得的「壓力荷爾蒙」(Cortisol)指數,也比一般員工高約25%。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今年曾針對南港科學園區一家軟體公司,57名員工健檢,發現BMI值大於27者,占5.2%;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者,占19.6%,皆超過國民健康局對職業體能與健康評估的標準值。一般而言,腦力工作者,容易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若是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族」,發生率更是一般人的20倍,疲勞感揮之不去,即便睡得再久,依然頭昏腦脹。
從生活態度根本解決
「台灣上班族雖然工時較高,但過勞症常跟個人體質、有無事先預防,及是否紓解有關。」楊慎絢強調,過勞症是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使用「心情溫度計」、「工作質量評估表」、「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等三種量表檢測(P17),大致可達到預防效果,「尤其近幾年,自殺率攀升到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更需特別留意!」他更認為,「過勞症應包括壯年族群的自殺比例」。
從專業醫生的立場來看,預防過勞症,可從排除疲勞的原因、改變生活型態、增加體力著手。譬如:正常作息、營養均衡、多運動、充足睡眠、適當休息及娛樂、禁菸、防治心血管疾病,及提供紓發心理壓力的管道。
此外,也要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楊聰財提醒:「身體一旦有症狀,就要進一步追蹤,但要避免過度醫療,造成醫療浪費。」他舉例,曾有人因疲勞症狀,到醫院看家醫科和內科,雖然肝臟功能及內分泌都正常,但壓力仍讓他勞累不堪,醫師便建議他到精神科看診,反而不被接受,執意要給家醫科和內科診治。像這種情況,就可能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若懷疑自己有過勞症,不要驚慌,透過自我檢測,選對科別、看對醫師,基本上都可減緩症狀,當然生活態度也要有所改變,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根本之道。
女性比男性更過勞?
多數「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和長期工作緊張、高壓、處於疲勞狀態有關,尤其是長期生活不規律、超時工作、夜班工作量大、睡眠不足的特殊族群,如電腦族、醫護人員、輪班族,特別容易罹患。而沒被關心或支持、幾乎沒有休閒活動和嗜好者,也都容易被過勞找上門。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指出,美國哈佛大學曾針對護士進行健康檢查,發現護士的結腸癌比例,比一般人高出30%以上,「如果長期承受工作壓力、沒有休息,免疫力自然會降低,反覆感冒、血壓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等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3~5倍。」
台灣大學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2005年10月,針對國內受僱者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台灣女性慢性疲勞程度大於男性(約2:1),發病年齡以25~45歲最嚴重。教育程度、位階愈高,愈容易因壓力引起疲倦感,原因可能和女性在家擔任「照顧者」的傳統觀念有關,等於在公、私領域都身心俱疲。
至於職業引起的「急性循環系統疾病」,根據內政部和衛生署的統計,台北市近10年,33~44歲死亡個案高達20.5%。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慎絢提醒,高壓力的主管人員,以及重體力、勞動時間長、需輪班、需長期站立、需承受熱暴露、噪音等工作型態者,都是「急性循環系統疾病」候選人。「如果是A型性格(容易有壓力、躁鬱、憂鬱),或個性上有神經質、容易緊張等傾向,或自我期許過高,更是高危險群。」
「壓力」使身體發出哪些警報?
1.工作壓力影響情緒的3大症狀
⬛ 感覺憂鬱、心情低落;難以入睡、易醒或早睡。
⬛ 做什麼事都沒興趣,一直快樂不起來。
⬛ 想換工作,但又沒辦法離開。
2.長期累積慢性疲勞的6大症狀
⬛ 像肩膀扛了一座山。
⬛ 像電池快用完了。
⬛ 像蠟燭快燒到最後一滴油。
⬛ 像一直撞到牆。
⬛ 累得像一條狗。
⬛ 累~死了。
3.身體不適的急性症狀
⬛ 腦血管疾病:頭痛、噁心、暈眩、肢體麻痺無力等。
⬛ 心臟疾病:胸悶、胸痛、胸口緊縮、冒冷汗、臉色蒼白、低血壓等。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