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職場關係 賣給工作,你的人生還剩什麼?

賣給工作,你的人生還剩什麼?

出處/ 2006年12月號/第24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887
收藏 瀏覽數 : 2887
賣給工作,你的人生還剩什麼?

人生除了工作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的樂趣嗎?本篇帶你進入企業家第二代、投資顧問、職業婦女的生活,看3位成功的女性如何把繁瑣、高壓的生活,翻炒出簡單又富哲理的新滋味!

「過勞」的工作型態有兩大特點:一是「工時過長」,二是「壓力過大」,前者是指1週的工作時間超過60個小時(平均一天12小時,不含週休),或是工作時間不規律,長年處於休息不夠或睡眠不足的窘境,因而引發身體上的慢性疲勞;後者主要是工作壓力過大,長期的心理壓力,造成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異常,最後導致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簡單來說,過勞者長期處於高強度、高負荷的勞心、勞力狀況,身體逐漸因慢性疲勞,引發各種疾病。身為他人下屬,也許不能自由掌控工作時間,但培養幾項簡單、容易的興趣或嗜好,或許能幫助自己適度地紓解壓力,有效對抗過勞。

《大家健康》將探索三位不同領域的工作者,發掘他們簡單又富哲理的興趣與人生觀,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讓我們也來尋找屬於自己工作之外的人生新滋味! 

企業家第二代/戴秀菁
面對壓力,試著重新定義問題

戴秀菁是康那香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科技事業部處長,也是企業家第二代,龐大工作量及承接傳統與創新的使命,是她主要的壓力來源,除了工作壓力外,她還得對企業員工負責。

2005年5月,戴秀菁開始籌備家族企業中新的事業領域──生技產品及Hi-pure online shopping mall(線上購物中心),這一年半,堪稱是她生命中壓力最大、也最勞累的時期,從產品研發到後續銷售系統建立,每天不停追趕進度,還要面對「人」的管理問題及各項協調:對內,照顧整個部門員工的士氣、情緒;對外,跟廠商、客戶等拉距、協商,工作之餘幾乎沒有個人的時間,她調侃自己說:「生活就是無盡的會議……」。

用理性分析過勞,接受不完美

完美主義的個性,常讓戴秀菁在忙碌生活中喘不過氣。她的解決方案是,「面對壓力時,不能太情緒化,試著用理性面對壓力。」壓力有好壞之分,好的壓力使我們進步,在工作上做得更好;壞的壓力會讓我們身體變差、心情焦慮。

她建議,感到過勞時,試著重新定義問題,瞭解壓力來源,不要讓壓力打散自己的生活步調,因為在繁忙的現代社會,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分析後,學習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寬恕自己,有些時候,過程才是重點。

聚會、旅行,轉移空間和心情

戴秀菁認為,面對問題,試著不要受情緒擺布。當她在情緒上過不去時,會努力「擠壓時間」紓壓,第一,找家人或朋友聚會。家人和朋友是她重要的心靈支柱,彼此聊天、溝通之後,很多壓力引發的情緒都可以被消化。

第二種方式是旅行,對戴秀菁來說,旅行可以用更廣義的方式詮釋,它是「空間的轉移」,在這個空間中,沒有時間表、沒有工作。時間允許的話,她會安排一次國外旅遊;若沒有時間,則回故鄉台南好好地走一天,光顧小時候常去的小吃店,也別有一番風味;要是真的連一天的時間都撥不出來,偷空2小時逛超市,也是一種空間轉移。

基於「空間轉移」就是「心情轉移」這個理念,戴秀菁堅持不把工作帶回家,她強調,要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工作做不完,寧願在公司加班,也不能讓工作入侵到家裡面,家應該是很純淨的場所,回到家,就是完全休息的空間。

投資顧問/林淑媛
透過學習,轉移和暫拋壓力

在億達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業務襄理的林淑媛,是朋友眼中獨立自主的現代未婚女性。

一切歸零的困境

約在4年前,她決定離開資訊產業,投入自己有興趣的金融投資領域,這也是壓力最大的時期,要適應新工作、新環境,應付許多證照考試,在生活中還面臨親友給的負面打壓。

她的內心開始產生焦慮、沮喪、疲憊、灰心等情緒,伴隨對未來狀況的無知和無法掌控的恐懼,嚴重時,甚至對自己的決定及人生產生懷疑,不久後,身體也出了狀況,嚴重的頭痛問題,讓她整整在家休養1個月。

現在林淑媛在投資理財圈已站穩腳步,卻仍須面對工作上的各種壓力。首先,不管這個月的業績如何,到下個月1號,全部都將歸零,有時工作就是提不起勁,明明該去找客戶,但工作情緒上不來,這時壓力就開始了。

此外,別人把大筆金錢託付給她,也是不小的壓力來源,還要面對與公司其他部門的合作,常有很多事不能操之在我的無力感。

學習星盤,瞭解自我

「學習」,是林淑媛紓解壓力、對抗過勞的最佳祕方,讓她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壓力「轉移」和「暫拋」,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中。

林淑媛認為,星盤是一種統計學,透過對自身星盤的掌握、天體運行的瞭解,達到自我認識的目標。一方面,她找到自己的興趣;另一方面,與週遭朋友討論星盤,對他們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意外拓展她的人脈圈。工作不順利時,她也會從星盤找出自身擁有的力量,突破困境。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