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如何就醫最SMART?

如何就醫最SMART?

出處/ 2004年1、2月合刊號/第21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717
收藏 瀏覽數 : 2717
如何就醫最SMART?

就診前怎麼準備才能在短短的就診時間裡,讓醫師充分了解自己的狀況?就診時該如何應對?關於檢查、開刀,又該知道什麼?

 

在醫院門診常可見到大排長龍的人群,似乎這次看的醫生沒下對藥,下次就再換一位醫生把把脈、做做撿查,反正總有碰對醫生、拿對處方的一天。事實上,在醫療行為上,如果就醫者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一旦碰上意料之外的後遺症,往往造成當事人一輩子無法彌補的悔恨。大的後遺症如麻醉後變成植物人,動盲腸炎手術卻造成半身不遂;小的則是當冤大頭,在大醫院最普通的牙醫門診裡,居然還有健保醫生、非健保醫生的差別,不知情的民眾多付錢、吃悶虧,事後也未必搞得清楚怎麼回事。

 

從前的醫生常常是高高在上,病人戰戰兢兢地聽他說的每一句話,不敢有太多的意見;現代人比較懂得主張個人權益,遭到不平待遇時,會透過管道討公道。但身體只有一個,很多時候錯了根本無法重來,如何花錢把病醫好,而不是愈醫愈嚴重,就醫者事前的準備及看診時的溝通是門學問。就像上班前預知天氣概況,可以減少穿錯衣服、被雨淋的機會;旅遊之前查清楚路況也可少走冤枉路...,如果就診前花點時間做功課,在和醫生面對面的短短數分鐘之內,才可以從醫生口中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有助於日後找到正確的保健之道。

 

就診前的功課

由於健康方面的疑難雜症千百種,有的人到了醫院,還搞不清楚該掛哪一科。恩主公醫院名譽院長陳榮基建議,平常就要有自己的家庭醫師。雖然台灣的家庭醫師概念並不普遍,家庭醫師的訓練也不夠完善,想要查醫生的個人資料不太容易,也不知道醫生個人進修狀況如何,但情況在進步中。他建議,平常有小毛病先找住家附近診所的駐診醫師看診,建立互信與了解,一旦出現比較嚴重的疾病,可請他推薦醫生,總比人到了醫院,茫茫然好一點。

 

台灣的醫生普遍非常忙祿,就醫時最好直接講重點。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辦公室主任王貞云認為,就醫者事先的病情記錄非常重要,像是「不舒服的地方、已經多久了、經常性的不舒服或是特定時間的不舒服,」事前就做好筆記,就診時把筆記給醫生看,醫師就能很快掌握情況。醫生通常很忙,病人可以把情況告知得愈詳盡,看診就愈有效率,必要時也應事先申請病歷摘要,這需一些費用,不過完整的個人健康摘要,能協助醫生對患者有較完整的了解。

 

同時也要閱讀相關書籍。王貞云提醒,當病人知識愈豐富,愈有能力與醫師討論,澄清疑惑,「尤其是在醫生判定是哪種疾病時,比較有辦法就治療方法提出問題」。

 

事先提列問題也很重要,要把握短短的幾分鐘就診時間,提出最切身的疑惑,最好事先和朋友演練,模擬要問的問題。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很smart,有時候正在記錄醫生講的話,就忘了等一下該問什麼問題,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人,更需要家人陪同一起看病,」王貞云說。

 

看診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藥袋不要丟掉」,王貞云表示,有些人對藥過敏,可是,究竟是對那一種藥過敏,病人往往講不清楚;還有一種病人同時正在治療不只一種疾病,也要把所有服用中的藥一併告知醫生,甚至正在吃的中藥補品,也要告訴醫生。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