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黃媽媽,自幼家境清寒,沒機會受教育,從小照顧弟妹、張羅家務,養成勤奮、任勞任怨的個性。她在20歲時經媒妁之言成親,婚後和公婆同住。婆婆常百般刁難,她向木訥的先生訴苦,卻得不到安慰。就這樣忍氣吞聲培育1男4女長大成人,直到公婆過世,自己卻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5年前,黃媽媽開始失眠、頭痛、緊張、心雜雜、心肝頭不爽快、全身發熱難耐,虛弱無力,看遍醫院內科、神經科,也做過全身健檢,始終找不出病因。
由於病情未好轉,家人帶她求神問卜,乩童解釋是亡魂纏身,「卡到陰」,做了多次法事仍無效。於是向有「華佗再世」美名的中醫求診,醫生說她脾腎兩虛,是「神經衰弱」,吃過各種藥方,症狀始終起伏不定。
一晚,她因久病厭世,企圖上吊自盡,被送進醫院急救,住進精神科病房。住院隔天,主治醫師與黃媽媽會談,得知她情緒低落已30年,近3個月除食慾減退、失眠、疲憊,也出現興趣索然、無望感與罪惡感,她深深覺得活著會拖累家人,遂萌尋短念頭。醫師診斷她罹患「重度憂鬱症」,以藥物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住院期間,黃媽媽承認自己的個性太過「雜毛」(完美主義),也過於急性;此外,也很煩惱獨子的工作。經過1個半月,病情大為改善,醫師囑咐她要按時服藥,並繼續回診,最重要的是,要將追求完美的個性慢慢調整、放鬆,且勸她「兒孫自有兒孫福」,獨子的成就不是她的責任。
筆者在「重度憂鬱症會痊癒嗎?」(第229期)一文中提到,憂鬱症痊癒的關鍵,除了完整的療程,更須改變個性與調適壓力。臨床上,憂鬱症患者常有的人格特質包括:內向、易煩惱或有完美主義;而影響患者的壓力事件,則以工作、經濟、人際關係、家庭問題最常見。個性的調整非常重要,若能開朗豁達,再大的挫折與打擊也較易泰然處之。
筆者也遇過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病患,不願改變個性與思維模式,如非要做滿一桌菜等兒孫回家吃飯,卻不管自己力不從心;或總煩惱一籮筐,無法歇息。殊不知,緊守舊習不改,心靈的疾病便難以治癒。
所幸,黃媽媽聽進勸告,不再要求完美,漸漸看淡兒子工作的問題。如今她開懷許多,並擔任志工,生活也較以往積極,與家人和樂相處,宛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