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林耕新 民眾的幸福感到哪兒去?

民眾的幸福感到哪兒去?

出處/ 2012年5月號/第304期  
撰文/
瀏覽數 : 1900
收藏 瀏覽數 : 1900
民眾的幸福感到哪兒去?

喜馬拉雅山麓的小國不丹,早在30年前就以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DP),他們在各公共場合不遺餘力地宣導追求快樂與幸福感,因此在世界快樂地圖中名列前茅。特別的是,不丹其實很窮!可見快樂和財富不一定正相關,然而,不丹人民食衣住行雖不豐盛,但也無匱乏之虞,因此能享有快樂及幸福。

 

經濟學上,將通貨膨脹及失業率兩者合稱「民生痛苦指數」,再以技術性分析的方式,量化居民對當地生活品質不滿意的程度。物價上漲削減了大眾的消費能力,而失業則剝奪了個人的消費能力。最近,台灣民眾正受通膨與失業的雙重夾擊。

 

筆者非經濟學家,也不是政治觀察家,然而從門診病患的抱怨,深刻地感受民生痛苦指數已悄悄上升,也許政府可以提出漂亮數據試圖說服民眾,但在心理上,人民幸福感卻不斷下降,對未來茫然,沒有快樂的感覺!可以預見,五月油電雙漲後,萬物齊漲,痛苦指數將再攀升。

 

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認為,最低需求是生理需求(食衣住行的基本滿足),一旦最低需求無法滿足,遑論安全需求、歸屬感需求、被尊重(自尊)需求、以及最高級的自我實現需求,當基本的生存需求受到威脅,維繫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安全感消失,幸福快樂會消逝殆盡。

 

憂鬱症的診斷應從思考、行為、情緒、身體症狀等面向考量,從思考層面看,患者出現無價值感、對未來沒有希望、無助感、自責、甚至有罪惡感,想到死亡。筆者發現最近門診的個案,很多人陳述日子過不下去,尤其正值人生事業起步的年輕族群,竟然對未來沒有希望與期待,也沒有動力生活,變成啃老族,實在讓人擔心。 

 

治療憂鬱症,除了藥物治療外,通常會以認知改變技術試圖調整病患認知,簡單的說,改變他對事件的看法,但前提仍是基本需求可以滿足。面對油電雙漲壓力,民眾預期性焦慮不會減少,政府如何以更同理心的態度苦民所苦,降低人民的負擔,協助大家度過難關,才是民眾追求幸福感的原動力。促進心理健康是積極的,治療疾病是消極的作為,希望為政者真正聽見人民的聲音,否則,身心科有得忙了!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