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農藥吃下肚,清洗是最基本的方式, 但是要先沖洗、還是先浸泡?步驟如何進行,才能徹底清除農藥? 讓營養師及護理師告訴你,她們怎麼做!
蔬果怎麼洗最好?是大家都想知道的答案。清洗蔬果的目的除了去除灰塵及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外,最重要的是洗掉可能殘留在表皮的農藥,減少營養成分的流失,所以在清洗水果及生鮮蔬菜時,除了去除果皮及外葉、壞葉,用大量的水清洗是最佳減少農藥的方法。
農藥可分為接觸性和系統性兩種,「接觸性農藥」是直接噴灑於作物表面,大部分會被雨水沖掉或被陽光分解。而「系統性農藥」則是經由植物表面、氣孔、根部吸收,均勻分布於整株作物,幸好此類農藥也大多溶於水,只要以大量流動的水清洗蔬果,就能去除大部分的殘留農藥,能夠吃得安心。市面上有不少號稱「天然」的蔬果洗劑,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並不建議使用,因為可能會另外產生清潔劑洗不乾淨的問題。
護理師、營養師
清洗蔬果訣竅報你知
譚敦慈護理師建議,清洗青菜前,要盡量切掉蒂頭、根部,去除壞葉,若是空心菜,還要切掉老梗的部分,高麗菜則切出要使用的分量,再剝開葉片,以便清洗。接著,把所有要煮的青菜通通放進一個大水盆,用大量流動的清水沖洗,前2、3次洗菜的水,可拿來澆花,盆栽便不太會長蟲。沖洗2、3次後,接著再把水盆裝滿水,用非常細小的水量慢慢溢流,溢流12~15分鐘蔬菜就很乾淨安全。下鍋前,再把青菜切成適當大小,就能避免部分營養素流失。譚敦慈護理師說,青菜下鍋後不要蓋蓋子,且鍋中的水量要多一些,才能讓農藥在油水中分解揮發。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也建議,清洗蔬菜時要先用手搓揉一下,如果擔心瓜豆類蔬菜農藥殘留,建議可放置在85℃至100℃的熱水中汆燙或殺青一下再迅速放入冷水,就能去除大部分農藥。葉菜可一片片清洗,蘿蔔、馬鈴薯等根莖類可清洗後去皮,有皮有毛的蔬果可用軟毛刷刷洗。水果若要連皮吃,最好挑農藥不高的來吃,像外國蘋果就最好不要連皮吃,櫻桃要徹底洗乾淨再連皮吃,國產的蘋果、梨子、蓮霧、草莓、葡萄、柑橘類,一定要洗乾淨再吃,農藥次多的棗子、李子,可用軟毛刷逐顆洗淨,若擔心,可去皮再吃。
譚敦慈護理師教你
去除蔬菜農藥5步驟
Step1►去除蔬菜的蒂、根部、壞葉。
Step2►蔬菜放進大水盆,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2~3次。
Step3►將蔬菜浸在水盆中,再注入細小水量,讓盆中水緩慢溢流12~15分鐘。
Step4►下鍋前再切蔬菜,避免部分營養素流失。
Step5►青菜下鍋後不蓋鍋蓋,且鍋中水量多一些,讓農藥在油水中分解揮發。
實戰教學
7大類蔬果清洗要訣
不同種類的蔬果該如何清洗?衛生福利部網站有提供正確清洗蔬果的SOP,方法是先用流動的水沖掉外葉的塵土,接著浸泡片刻再仔細清洗(蔬菜應先清洗再切,而非切了再洗),針對各類型蔬菜,提醒清洗要點如下:
1.葉菜類:包心白菜、甘藍菜、高麗菜等。先去除蒂、外葉,再將每片葉片剝開,放在水盆中以流水仔細沖洗。
2.小葉菜類:青江、白菜、小白菜等。先將近根處切除,把葉片分開在水龍頭下仔細沖洗,特別注意接近根蒂的部分。
3.花果菜類:苦瓜、小黃瓜等。如需連皮食用,在流水下用軟毛刷輕輕刷洗。另如,甜椒(青椒)有凹陷之果蒂,易沉積農藥,應先切除果蒂再沖洗。
4.根莖菜類:蘿蔔、馬鈴薯或菜心。在流水下用軟刷刷洗,再去皮。
5.連續採收的蔬菜類:菜豆、碗豆、四季豆、韭菜花、胡瓜、芥藍等。採收期長,為了預防未成熟的部分遭受蟲害須持續噴灑農藥,因此農藥殘留率較高,應多清洗幾次。
6.去皮類的水果:荔枝、柑橘、木瓜等。在流水下用軟毛刷刷洗(即使是香蕉也應沖洗過再剝皮),再去皮食用。
7. 不須去皮的水果:如葡萄(先用剪刀剪下,不能用拔的)、小番茄、草莓,先置於濾籃在水龍頭下沖一遍,再浸泡數分鐘,最後以流水逐顆沖洗。
當青黃不接、菜較少的時期(如颱風天、或遇寒害、缺水),譚敦慈護理師建議民眾,不妨用冷凍蔬菜來替代,冷凍蔬菜不但營養素沒流失,且能避開菜價飆漲的衝擊,像冷凍的毛豆、胡蘿蔔、花椰菜,都是不錯的選擇。冷凍蔬菜的清洗、烹調之道,也跟新鮮蔬菜相同,可放心使用。
過時的料理概念OUT
讓自己遠離農藥、吃進營養
1.別太常喝蔬菜湯、大骨湯
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表示,天氣愈冷,愈多民眾喜歡自己在家熬湯來喝,不過,這觀念須隨時代做改變。用蔬菜熬湯會熬出很多硝酸鹽,用動物骨頭熬湯很容易熬出重金屬,喝這些湯反而會危害健康。
2.別再用超熱的鍋炒菜
想保留較多蔬菜中的營養素,譚敦慈護理師建議多用半煮炒的方式料理。在冷鍋中放冷油,點火後立即放入青菜略炒,並加入一碗至一碗半的水,翻炒幾下菜變軟就起鍋,不要翻炒太久,以免營養流失。加水拌炒可留住較多食物中的營養素,其次是讓揮發性較高的農藥蒸發,第三可讓殘留在青菜中的農藥、硝酸鹽類溶到水裡。
3.別再用菜汁拌飯
炒青菜產生的菜汁,一定要直接倒掉,不要隨菜盛進盤子來拌飯或重複利用,以免吃進溶到湯汁裡的農藥、硝酸鹽類。
感謝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