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熱忱讓紀秀華踏入了醫學的殿堂,敏銳的觀察力讓她一頭栽進了皮膚醫學的領域,儘管流行的驅使,大家只關注到光鮮的美容醫學,她仍堅持,基礎的研究要紮實,皮膚科醫師若和美容師無異,就不用玩了……
雖然景氣冷颼颼,街坊巷弄仍蹦出一間間美容工作室,百貨公司的化妝品專櫃也不乏消費者駐足,與美麗有關的需求未曾停歇,且逐步拉大市場版圖,伴隨而生的皮膚醫學或美容整型,儼然成為21世紀醫療新顯學。
正式邁入21世紀的一月號,我們專訪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也是現任中華民國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紀秀華醫師,聽她談談皮膚醫學的研究趨勢及門診病人最常犯的觀念迷思,也聊聊她自己的皮膚保養之道。
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的紀秀華主任,是現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委陳郁秀的高中同班同學。她笑稱自己高中時,因為「對人生的意義充滿迷惑」,只知道行醫可以幫助別人,因此,從北一女直接保送台大時,選擇了醫學院。又因為自認「天生眼力好,好奇心強,」擅長觀察、分析皮膚表面的變化,在興趣指引下走上皮膚專科,從此展開皮膚醫學研究。
揭開皮膚癌的神秘面紗
紀秀華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曾在馬偕醫院待了6年,這段獨挑大樑的時期,她深感皮膚醫學之浩瀚,不是教科書所能提供,於是她重回台大,攻讀當時以分子生物學研究為導向的臨床醫學研究所。目前她主要的研究重點則鎖定皮膚癌,做皮膚細胞的培養。
「西方人的皮膚癌特別多,主要原因不外乎紫外線和細胞老化問題,所以防曬真的很重要,」紀秀華說。她繼續解釋,當細胞受紫外線照射時基因會改變,細胞開始凋亡。如果沒有凋亡,細胞會留下來繼續分裂,變成不正常的細胞,形成癌症,這就是「細胞凋亡」的過程。另外,細胞中的「細胞界白質6」,也可以解釋皮膚癌的部分原因。
研究發現,細胞界白質6在老鼠身上會造成腫瘤,「細胞界白質6導致血管新生,也是致癌的因素之一,」紀秀華嘗試用淺顯語言說明皮膚癌的致癌機制。西方人的皮膚型態屬於皮膚癌高危險群,真正原因仍在研究,「只能說,西方人的膚色對陽光的保護較少,不能曬又愛曬,台灣還好,沒有明顯的多,」紀秀華欣慰表示,這幾年防曬觀念普遍被接受,不像以前,民眾得了皮膚癌,拖到發臭、發爛才來就診。
自我檢測DIY
當皮膚有了異狀,直接找皮膚科醫師,遠比去藥妝店或美容專櫃來得經濟有效。至於什麼叫皮膚有異?紀秀華提供了幾項簡單的自我檢測法:
■皮膚顏色發生變化,或者顏色的範圍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