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出處/ 2004年11月號/第22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046
收藏 瀏覽數 : 2046
誰能拉自殺危險群一把?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自殺與情緒有很強烈的關聯。憂鬱症個案若生性悲觀、激進或自我控制能力欠佳,很容易在遇到經濟困境、生活重大事件,如:失落或人際關係不良時出現自殺行為。今年8月,美國一本專業期刊發表預測自殺行為的危險因子依序為1.曾出現自殺行為;2.個案本身主觀感受到明顯的憂鬱症狀;3.尼古丁或酒精依賴者。

另一篇報告顯示:約25~50%的情感性精神疾患,一生至少企圖自殺一次,其危險因子有:1.年輕就發病;2.經常復發的憂鬱狀態;3.服用抗憂鬱劑治療時曾出現躁症;4.合併酒精濫用。若近親(一等親)曾出現自殺行為,個案自殺比率偏高,但近親情緒失調並不明顯影響個案自殺的比率。

上述預期因子可幫助我們偵測自己或親友的自殺危險性,而加以防範,但求助一般門診的個案,看診醫師非精神科專科醫師,可能錯過治療黃金時段,其慘痛代價要整個社會共同付出。

近年來,身心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兼顧科學和人性的療法,讓一些身心創傷的個案得到全方位的協助,方法包括:放鬆技巧、認知行為治療、冥想、意像之旅、生理回饋、催眠等,有時瑜伽、氣功、太極拳、寵物療法、芳香治療也被治療小組囊括到治療計畫中。

2003年4月的一篇電子及文獻資料顯示,除精神病外,心血管疾病、頭痛、失眠、大小便失禁、慢性下背痛、癌症及其治療產生的不適、手術後的復健等,施以身心治療有相當的效果,對高血壓及關節炎的控制,也有中等程度的療效。因此,未來身心醫學的研究,可針對個案特質及其偏好進行探討,同時考量成本效益。

先遑論身心醫學未來的走向,就目前門診醫師的身心壓力及自我調適來看,高雄過去10年來曾出現幾位醫師在看診時突然倒下,送醫不治的案例,死因多為突發性心血管疾病。這給臨床醫師很大的震撼,專業醫護人員也需彼此經常提醒: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個案前,需先照顧好自身的健康。如果第一線工作人員能接觸並學習身心治療,嘉惠的不只是個案,自己及親友都能獲益。

自殺帶給我們巨大的衝擊及醒思,不論是出現自殺行為或忽略經營自己健康的慢性自殺,都需要專業判斷與處理技巧。我們期待身心治療能夠跳脫侷限於精神科領域的框架,讓一般大眾習以為常,在生活中接觸喜歡的健康活動,當個快樂的身心環保尖兵。

參考資料:Astin JA, Shipiro SL, Eisenberg DM, et al(2003)Mind-Body Medicine: State of the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 Am Board Fam Pract, 16(2): 131-147.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