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你的關節是不是節節倒退?

你的關節是不是節節倒退?

出處/ 2004年12月號/第22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300
收藏 瀏覽數 : 4300
你的關節是不是節節倒退?

退化性關節炎有80%集中於50歲以上者,然而,現正有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因過度使用關節,以致軟骨關節變得脆弱,所以年齡已非退化性關節炎唯一指標,趁早留心關節保健,日後才有健康無慮的生活。當我們在走路、上樓梯,或蹲下又爬起時,若膝蓋感覺疼痛,就可能得了退化性關節炎(俗稱骨刺)。台大醫院骨科主任侯勝茂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好發族群包括:年紀大、受過傷、從事粗重工作或較胖者等,以上族群若出現關節疼痛的現象,就要趕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退化性關節炎的成因,主要是過度使用患部關節,而且常見於支撐體重的部位。現代人經常使用電腦,尤其女性,過了更年期,鈣質大量流失,到了50、60歲,手指仍常在鍵盤上游移不停,因此,也很有機會成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準候選人。

女性骨盆腔寬 發生率高於男性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2300萬人口當中,約有6%的人得到退化性關節炎,其中更有80%的患者年紀超過50歲。而在資料中也可看出,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略多」;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主任陳天雄根據該院的研究內容分析,女性患者甚至比男性患者多出一倍。他推測:「這可能和女性的骨盆腔較寬有關;因為骨盆腔較寬,但走路又沒辦法兩腳開開,迫使膝蓋要承受更多的負擔,因此,女性患者比男性多。」

侯勝茂解釋,人體的任何組織都會破壞、再生,這就是新陳代謝。一般正常或是年紀較輕的人,由於生命力旺盛,新陳代謝能力強,當關節軟骨被磨損時,很快就會生出新的軟骨來;可是,當人體逐漸老化,磨損的程度會慢慢超過再生的速度,因此產生關節退化的現象。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蓋,但其他關節也有退化的隱憂,陳天雄透露:「人體最常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部位,就是活動最多的地方,像膝蓋、腰椎、頸椎等。」其症狀是患部會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

剛開始,症狀輕微時,膝蓋內側會感到疼痛;待情況嚴重,關節會變得僵硬,有時還會腫脹,所以最常聽到患者告訴醫生:「膝蓋腫起來了,裡面有水」。另外,有的人在早晨醒來,會感覺膝蓋略為僵硬,這是因為一整晚沒動,韌帶已略為僵化,此時稍微走動、舒活筋骨,情況就會改善很多。

一般而言,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和季節沒有關係,使用頻率才是關鍵。侯勝茂補充:「關節使用過多會產生痛感,如果停一陣子,減少使用關節,就不會那麼痛;不過,如果已經有發炎現象,即使多休息、少動,還是會繼續疼痛。」

如何與其他關節炎區分?

引起關節不舒服的原因很多,但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的病灶。因為關節炎的成因包括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細菌性關節炎、免疫性關節炎等不一而足,而且都會伴有紅腫熱痛等情形,所以難免會混淆不清。

不過,在臨床判斷上,有經驗的醫生還是可以區分出來。因為風濕引起的關節炎比較容易「紅」腫,退化性關節炎通常不太發「紅」。另外,風濕性關節炎會發生在幾個大關節,像是手腕關節、手肘關節等;退化性關節炎則是發生在遠端關節,如手指的最後一節關節會變歪,兩邊還會各長出一個角;若是痛風,症狀往往來得很急,通常伴隨著劇痛。會產生劇痛的原因,在於遺傳造成的尿酸囤積,會集中在某一點上,最常發生在腳踝、大姆指等處,當外力施壓時,受壓部位會因尿酸囤積而非常地疼痛。

年齡非退化性關節炎唯一指標

外在的個別化因素,加上遺傳和老化,是發生退化性關節炎的主因。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80%集中在50歲以上,但是不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的必然過程。侯勝茂說:「有的人年紀很大,可是,保養很好,還是不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反觀有些年輕人,因為受傷或工作過多,關節軟骨反而比一般人更脆弱。」

綜觀而言,個別化因素比遺傳、老化更具影響性,像是舉重選手要將槓鈴從地上舉起時,必須靠腰和膝蓋使力;槓鈴舉起後,腰和膝蓋更要撐住全身的重量,因此比肥胖者更容易讓膝關節受到嚴重的傷害;有時一個40歲的選手,腰和膝蓋磨損的程度,相當於一位60歲的老人。

基本上,過度使用關節的人,只要減少使用頻率,其症狀便能緩解,不一定會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據判斷,這可能和遺傳有關,但至今尚未有確切的數據能證實。

此外,軟骨的代謝能力也和老化脫不了關係,而如何延緩老化,一直是許多醫生倍感棘手的問題,在研究上不但繁雜,難度甚至比癌症研究更高。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因新陳代謝減緩,或軟骨老化而造成,可是如果及早發現,配合醫囑,還是可以讓關節用得更久。因為關節的磨損並非一朝一夕,通常會先有預警性的疼痛、不舒適感,此時若少走路、少使用關節,情況便會好轉。

陳天雄建議,若感到關節疼痛,或許是發病初期的徵兆,應盡早至骨科或內科關節炎科就診,了解病症類型後,再進一步到復健科做後續的輔助治療。

人工關節仍仰賴後天保養

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在初期若能即時治療,患部即能獲得良好的改善,一旦拖過醫治的黃金時期,到時關節會整個壞死,不但復原機率渺茫,最後還須置入人工關節以維持行走能力,及維持心肺功能的品質。

整體來說,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分3個時期:早期治療著重適當的運動,不要讓關節太勞累,且會配合關節消炎止痛藥,以控制發炎症狀;中期就得做一些關節鏡或骨頭矯正術;若是到了晚期,也只有更換新的人工關節一途。

陳天雄說明,人工關節在正常且有保養的情況下,使用可長達15年,一位70歲的老人換過一次後,可使用到85歲止,足以應付人生最後的需求。

但是,醫生特別提醒,並不是換了人工關節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一勞永逸。侯勝茂認為,每個關節的使用年限不盡相同,這和車子有多少壽命的道理一樣,關節耐不耐用,和它本身的品質,安裝者的技術,以及是否用心保養等因素有關,如果是品質好、技術佳,又認真保養,使用年限當然較久,否則,還是需要再更換。

食補非治療關節炎之道

其實,仰賴事後醫治,倒不如平日多檢視自己的健康,達到預防效果。一般人可以根據:自己是否過於肥胖,關節平常痛不痛,在外觀上,關節看起來有無突出或畸型等,提早發現關節問題,及時治療。

在動運保健上,50歲以上的人選擇運動項目,應該要比年輕時更為謹慎。侯勝茂補充,如果平常沒有跑馬拉松、爬山、舉重等習慣,50歲之後才突然增加這些運動項目,就要特別注意在運動中,自己是否會過度使用關節;而本來就有運動習慣的人,若日後關節產生了疼痛感,最好還是停止。

在飲食方面,有些人以為補充骨本可以強化骨關節,希望藉由多吃鈣來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陳天雄卻澄清,補充鈣和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一點關係也沒有。骨質疏鬆如同在問房子的水泥好不好、是不是海砂?所以補充鈣質僅能加強骨質密度;但退化性關節炎卻像油漆剝落般,多吃鈣並沒有辦法達到補漆的目的。

退化性關節炎能夠靠食物預防或治療嗎?有傳言指出:吃鯊魚軟骨能補強關節軟骨,其實並無任何依據。目前新興的保健食品是「葡萄醣胺」,但功效如何則是見仁見智,因為現階段尚無可靠的數據能加以證明,葡萄醣胺具有保健的效果,所以醫師還是建議大家平日多注重身體保養,運動應適可而止,不過度使用關節,但也不要完全不活動,這才是正確的保健觀念。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