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消化性潰瘍, 悄悄帶走你的健康!

消化性潰瘍, 悄悄帶走你的健康!

出處/ 2002年/第196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4919
收藏 瀏覽數 : 14919
消化性潰瘍, 悄悄帶走你的健康!

消化性潰瘍,是成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它難纏的復發率及可怕的併發症,不容掉以輕心。

人體的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等,這些部位都可能發生潰瘍,但目前俗稱的消化性潰瘍指的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西方工業國家的統計,其終生盛行率為 10%。換言之,每 10個成年人即有 1人可能得到消化性潰瘍。而且一旦罹患消化性潰瘍卻沒有妥善處理,每年有 50.80%的疾病復發率,也就是2人中有 1人會再復發,因此,過去醫界常戲言「一日潰瘍、終生潰瘍」,指的就是它的高復發率,所以患者的高回診數加上新的案例,潰瘍患者之多令人咋舌!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

整體而言,潰瘍的形成是由許多因子長期、慢性地醞釀,以及很多危險因素共同促成,常見於具有某些特質的人,如:神經質、生活緊張、焦慮、易怒、抽菸、 O型血型、同時罹患肝、肺、腎等慢性病、家族內有消化性潰瘍患者、服用非固醇類抗發炎藥劑等,上述情況皆是屬於較易罹患消化性潰瘍的高危險群。除了這些因子以外,近 20年來消化醫學界最大的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不但是炙手可熱的潰瘍致病因子,更是目前消化性潰瘍病人的心腹大患、治療上的頭號公敵!

比起西方國家,台灣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人數也不遑多讓,有調查報告指出其盛行率在 8.10%,除了它的普遍性無庸置疑外,國內消化性潰瘍引起的併發症,如出血、穿孔、阻塞等,造成的罹病率和死亡率也頗為可觀。一般而言,在 20歲以後,潰瘍患者即有增加的情形,其中男性病人較女性為多,比例約 2:1,最多病人求診的月份統計是每年 12月至隔年 3月,此和國外有些研究報告認為,在較冷的季節,潰瘍的併發症較常見的觀點不謀而合。先期症狀,不容輕忽!

臨床上, 80.90%的病患會出現所謂的「潰瘍痛」,這是一種出現在上腹部的悶痛,典型的症狀出現在患者空腹或飯後 2.3小時,也常見在凌晨 12.3時,患者會疼痛難熬。由於飲食或服用胃乳片後可以改善,有些患者會自行增加進食的頻率來調整,此種患者頻頻進食的現象讓消化性潰瘍有「餓鬼病」之譏!有些患者除了上腹部疼痛外,也會因胃酸過多及胃排空異常而出現燒灼感、噁心和腹脹等感覺。但是也有患者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有上述疼痛等不舒服的狀況發生,而是直接以併發症呈現,例如:直到出現解黑便或血便等出血現象,才發現到消化性潰瘍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常指的胃螯螯(台語)、胃痛等,並非就是罹患消化性潰瘍,因為有很多疾病,包括:消化系統的膽結石、逆流性食道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胃癌和胰臟癌等,甚至非消化系統的疾病也會造成類似的上腹部不舒服,因此,切忌自我診斷或自行服藥減輕症狀,應該盡速就醫尋求正確的診斷,以免延誤病情。此外,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也容易讓民眾混為一談。事實上,雖然同一患者可能同時罹患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但二者基本的致病機轉並不完全相同。除了潰瘍部位不同外,通常胃潰瘍患者年齡較十二指腸潰瘍高,前者好發在 50.60歲,而後者則在20.40歲,而且胃潰瘍患者中有不少是在服用對抗關節酸痛的止痛藥後產生,也有少數胃潰瘍合併胃癌,因此在處置上要特別小心藥物的使用及併發惡性潰瘍的可能性,以免患者因不斷地服用相同的藥物,或是將惡性潰瘍當做良性潰瘍而錯失治療先機!

治癒關鍵,胃幽門螺旋桿菌!

消化性潰瘍最石破天驚的觀念進展在於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這是一種經由人與人之間的口沫或糞便所傳染的胃腸道葛蘭氏陰性菌,其傳染率很高,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細菌感染。目前認為其感染與幼年時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在開發中國家有 80.90%的人受過此菌感染,而已開發國家則隨著公共衛生的改進和經濟發展而使其感染率降低,但每年也有 1%的人感染,到成年時約 30. 40%。而在台灣, 40歲的成年人有一半以上皆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目前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禍首之一,有 95%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和 70.90%的胃潰瘍患者可在胃內找到細菌。因為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起了革命性的進展,目前潰瘍已從過去「可控制的疾病」,變成「可治癒的疾病」,這對長期飽受潰瘍折磨的患者,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