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指出,近10年來,罹癌人數平均暴增了1.6倍,其中又以大腸癌及乳癌的發生率增加最多。不少研究均證實,癌症與飲食極為相關,如:攝取過多的脂肪,容易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等癌症的發生率,但如果注重飲食,攝取多量的高纖維食物,不但可預防大腸癌,也可減少胃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及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的發生率。
飲食可說是防癌最簡單易行的方式,新書《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告訴讀者「飲食習慣,決定你的防癌力」,建議讀者如何改正飲食的壞習慣,遠離癌症的因子;介紹10大防癌食物,讓你懂得選擇好食物。此外,針對外食族、應酬族的飲食,提供聰明吃的原則。最後一部分,我們強調癌症不是絕症,如果不幸罹癌的患者,可透過飲食來調養身體,也採訪了專家建議癌症術後該如何吃。
本書另一個角度是告訴讀者,不要輕忽身體慢性發炎的警訊,「發炎」的英文「Inflammation」,原意是火燒,身體發炎時,局部或全部會出現紅、腫、熱、痛、癢症狀。為什麼身體會發炎?一般人對發炎的印象是急性發炎,常見有二大類型,一種是物理性傷害的發炎,像扭傷、撞傷、割傷、燙傷、凍傷、叮傷,是外來的急性傷害;另一種是細菌、病毒、黴菌等微生物的入侵,像流感、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
本書提及的「慢性發炎」,許多研究顯示,可能與慢性疾病的形成有關,「時代(TIME)」雜誌曾將發炎形容為身體內的祕密殺手,並表示發炎可能會與心臟病、阿茲海默症及癌症等疾病有關。雖然癌症並非全然是因慢性發炎生成,但不少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癌症與慢性發炎關係密切,所以提升免疫力很重要,本書教讀者遠離慢性發炎的方法,輕鬆抗發炎。
本書感謝臺灣營養學會創始人謝孟雄、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撰序特別推薦。也感謝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中醫抗衰老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剴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陳俊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陳佩琪共同推薦。
最後要提醒,平時懂得調適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對維持身體健康極有幫助。在對抗癌症及與癌病共存時,需要另一種治療癌症的營養素,那就是「心理健康」。因為不論從得知罹癌所需面對的心理調適、家人及照顧者所要建立的心理準備,到治療過程陪伴者的心情,都需要「心理健康」。許多國內外的研究已證實,保持好心情及樂觀,會大大影響癌症的康復,未來《大家健康》雜誌會再出版「癌症與心理調適、照護」的相關書籍,為讀者及罹癌患者、照護者家庭,提供更好、更重要的心理支持!
(本文為2015年6月出版《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一書的編輯後記)
※ 立即購買:《成功打造防癌力,調好體質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