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小兒容易腸胃不適,幾帖清熱消暑的藥膳,兼具保健與美味。台灣位處亞熱帶,炎熱潮濕的夏季型氣候長達數月,因食物不潔引發的腸胃疾病或傳染性疾病時有所聞;小兒抵抗力弱,衛生習慣常忽略,加上學校團體生活的接觸頻繁,屬於腸胃疾病的好發族群;小兒因體重輕,腸胃問題引發的水分與電解質流失往往較成人嚴重,因此在疾病預防及治療上,更應仔細照護。
夏日食物選擇應以清淡為主,同時注意食品衛生。夏季人體生理活動十分旺盛,不僅排汗多,體內營養物質消耗也多,對於無腎臟疾病者,宜多飲開水,並可於飲水中添加少量食鹽,或者補充新鮮現榨瓜果飲料,以達降溫消暑作用,不宜加入太多冰水或冰塊。另外,也可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適時進補,藥性以清涼為宜,例如綠豆、薏仁、冬瓜、菊花、麥冬、沙參等;並可酌加消暑去濕的食材,如白扁豆、滑石、蘆根、紫蘇、藿香、荷葉等。
嚴防急性腸胃炎
急性腸胃炎是因胃與腸壁發炎,症狀通常嘔吐與腹瀉並見,多發生於夏秋兩季,中醫疾病分類為「嘔吐」、「瀉泄」或「霍亂」的範圍。臨床中醫師多會注意患者排便顏色、形狀、氣味、次數、腹痛部位及其他全身性症狀予以辨證論治,以其疾病表現型態分類,大致可分成以下 3類。
1.濕熱證型:病患常因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而急性嘔吐、腹瀉,上腹或肚臍周圍疼痛,伴有明顯腸鳴音,排便黏稠而臭或稀薄而臭。中醫診斷後常會給予葛根芩連湯和六一散加減,以清熱解毒,除去濕濁。
2.寒濕型:排泄物成水樣清稀,排泄物氣味不重,常合併感冒症狀,常見於夏末秋初季節。通常給予藿香正氣散,驅除風寒,解除感冒症候,將濕濁除去,同時有止嘔的作用。
3.食滯不化:小兒若進食過多,其腹痛通常伴有腹脹悶,腹瀉後反較舒服,排泄物偏酸臭。如為嬰幼兒,其吐出物多呈酸臭乳塊,一般可予以保和丸、消乳丸,幫助食物消化,排除脹氣引發的不適。
對於罹患腸胃炎的小兒,應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平日更應養成小兒進食前洗淨雙手的習慣。此外,用藿香、紫蘇、佩蘭 2.3錢洗淨後,沖泡開水當茶喝,也有預防腸胃炎的作用。
4道藥膳強健小兒腸胃
中醫以脾胃為後天之根本,對於小兒許多疾病的調理最終都以健全小兒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及抵抗力為主軸,方能使其生長發育青出於藍。
夏天許多小兒因食慾不振或腸胃吸收功能不佳,容易出現腹瀉或便秘等問題,若因此影響生長發育,更讓父母擔心。父母應節制小兒夏天冷飲的食用量,小兒腸胃對於冷的刺激反應敏銳,過多冷及胃液分泌,引起胃痙攣收縮,飲容易使腸影響局部血流腹痛、腹瀉或食慾不振的情況。
如果夏日食慾不振屬季節性因素,不妨為小朋友製作一道「清暑烏梅湯」,不僅清熱消暑,也可促進食慾。倘若體質屬於脾胃虛弱,平日食量偏少、體重偏輕,又容易腹瀉的小兒,可以煮「山藥薏仁粥」調養。另外,適合夏日的腸胃保健藥膳,如四神湯、荷葉蓮子飯都是幫助小兒食慾及強化脾胃功能不錯的選擇。
■清暑烏梅湯:烏梅 5錢、洛神花 3錢、山楂 5錢、甘草 3錢、石斛 3錢,加水2000㏄,大火煮沸,轉小火燉煮 1小時,濾去藥材,再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另外,也可濾去藥渣後,加蒟蒻粉做成果凍,自製衛生可口又吸引小朋友的一道小點心。
■山藥薏仁粥:先將薏仁洗淨浸泡
2小時後煮至薏仁變軟,再加入新鮮山藥(可切成細條狀或丁狀)煮熟後即可食用。此道粥品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強化脾胃功能,對於開始使用副食品的嬰幼兒,於平日煮粥時加入新鮮山藥,可強化幼兒的腸胃機能及免疫能力。
■四神湯:將山藥、茯苓、芡實、薏仁稍加沖洗,其中薏仁、芡實應先以水浸泡 2小時,食材可選用排骨、豬肚或豬腸,將藥材與食材一起放入電鍋中燉煮,起鍋前可酌加米酒少許,並予以調味。
■荷葉蓮:子飯:先準備荷葉、蓮子(鮮品),白米洗淨後浸泡約 1小時,加入適量水及 1小匙沙拉油一起煮成飯,飯熟後拌入蓮子及少許鹽,每碗以 1/4片荷葉包覆(乾荷葉洗淨備用,每張荷葉可分成 4份),再放入蒸鍋中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