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服用胃藥,正如吃錯藥般,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與傷害,導致腹瀉、便秘、胃酸過多等症狀。前一陣子有鑑於國人胃腸藥物費用支出過多,健保局祭出「不給付」的撒手金間,健保局「不教而殺」的作法固有可議之處,然國人「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用藥觀念,應接受專家的再教育。
衛生署的抽樣調查顯示,台灣地區 15歲以上民眾 1/4有胃痛的經驗,其中 2/3的民眾會自行購買胃藥服用。根據健保局的統計, 1998年國人一年花在胃藥(制酸劑)的費用是 20億元,佔藥品總額的 3.6%,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購買成藥的部分。
吃胃藥,不可隨意!
許多人都知道,胃藥的主要功能在於中和胃酸,至於什麼時候、什麼人需要什麼胃藥,可能就不甚了解。長久以來,吃藥要配胃藥才可「顧胃」的觀念,似乎已經成了多數國人深信不疑的用藥習慣。其實,大部分藥品是不傷胃的,民眾過於依賴胃藥,反倒忽略了它也是一種藥品,使用不當一樣會產生副作用。制酸劑(胃藥)使用不當可能會出現如下不良反應。
1.胃酸是體內殺滅細菌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服用胃藥,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胃酸過低將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
2.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如胃乳片含有鋁的成分,會造成便秘,此外,鋁攝取過多,會使體內磷酸減少,造成低磷血症;而鎂過多容易導致腹瀉。
胃腸藥物種類繁多,可大致區分成減少胃酸的藥物、保護黏膜的藥物、平滑肌鬆弛劑、止瀉劑、促進胃腸蠕動劑等。胃藥的使用並非百利而無一害,特別是應患者要求,不加診斷而開出的胃藥,不僅增加醫療支出,有時也會造成其他的問題,這才是健保局不給付胃腸藥物的本意。
一般人常說的胃藥(俗稱胃片、胃乳),是指在藥房購買的制酸劑,含有鋁鹽、鈣鹽、鎂鹽,或是鋁鎂混合製劑,可以產生酸鹼中和的作用,減緩胃部的不適與疼痛。
正常情況下,胃酸分泌是為了消化食物,但是不當的刺激,使得胃酸分泌過多,造成胃壁強烈收縮與痙攣,甚至會侵蝕胃部的黏膜導致潰瘍。潰瘍長期浸泡在胃酸中容易惡化,此時服用胃藥能夠中和胃酸,並在潰瘍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讓潰瘍逐漸好轉。
各式胃藥,效果大不同
制酸劑的選擇是依據其酸鹼緩衝能力、鈉含量及副作用來決定。一般來說,液體狀的胃乳,可以直達胃部中和胃酸,效果最迅速,常服用於胃痛發作時或飯前。粒狀的錠劑效果較慢,大部分需要嚼碎來增加藥品與胃酸接觸的表面積,以提高效果。嚼碎的藥物在胃中迅速地崩解,達到中和胃酸的功效,通常是飯後半小時至 1小時服用效果最好,一般藥效通常可以維持 1.3小時。
市面上販售的「胃散」,中和胃酸的速度很快,胃痛的人可以馬上舒緩,但實際上,胃酸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彈回去,反而更刺激胃壁,而胃散的成份為碳酸氫鈉,心臟病及高血壓病患較不適合。
何種情況適合添加胃藥?
1. 50歲以上,有消化性潰瘍病史,吃藥容易有胃部不適症狀者。
2.服用盤尼西林、紅徽素等會造成胃部不適者。
3.服用阿斯匹靈、關節炎治療劑或類固醇等較易傷害胃黏膜的藥物者。
其實大多數的抗生素不需與胃藥一起服用,感冒藥中的普拿疼和抗組織胺藥,也不會對胃造成傷害。病患如果怕消炎止痛類藥物刺激腸胃,也可以利用鹼性食物,如蘇打餅乾(飯前飯後服藥,皆可搭配)來減少腸胃刺激。生活壓力大、情緒緊張或作息不正常的人,較容易發生胃腸不舒服的情形,若服用胃藥2.3天,症狀還不能緩解時,一定要就醫診斷,不要私自服藥,以免忽略了重大疾病的徵兆。另外,保持正常作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也是保持腸胃健康的不二法門。
胃藥不是萬靈丹,能夠不吃就不要吃,因為藥的作用不只一種,第二種就是副作用,想想看,你服用胃藥,是為了解決胃部的問題,還是一種習慣。
制酸劑的主要成分及應注意事項
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小蘇打 ) ,胃酸中和能力強,治療胃酸過多。1.導致全身性鹼中毒、體液滯留,不適合長期使用。2.與鈣離子會產生沉澱,故不要與鈣製劑混合。
碳酸鈣: Calcium Carbonate ,中和胃酸能力高,作用快且持久。大量服用會導致便秘及高血鈣,直接刺激胃酸的分泌細胞,造成反彈性胃酸過多。
鋁:A l u m i n u m Salt ,中和胃酸時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保護胃壁功能佳。1.缺點是易造成便秘、低磷血症,現今已改良成鋁-鎂混合劑型。2.減少藥物的生體可用率。
鎂:MagnesiumSalts、 Mgo,中和胃酸能力強,其產物是氯化鎂,於腸內不易被吸收,故不致發生鹼中毒。易造成腹瀉、高鎂血症,胃功能不全的病人,要小心使用。
胃散: 碳酸氫鈉,制酸與去脹氣效果兼具。功能雖多,但是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