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健康飲食 對海鮮過敏,還能吃嗎

對海鮮過敏,還能吃嗎

出處/ 2008年7月號/第262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8554
收藏 瀏覽數 : 58554
對海鮮過敏,還能吃嗎

樂於享受美食的老饕,可能以前大啖海鮮都沒事,但某天滿心愉悅地享用,卻突然引發身體過敏的狀況。什麼因素引發身體過敏反應?假使對海鮮過敏,代表未來都得禁口嗎?到底該如何減少過敏狀況?


露露愛享受美食,海鮮當然也是她喜歡的佳餚之一。然而,沒過敏體質的她,一回可能吃了太多不新鮮的蝦子,竟引發全身蕁麻疹,嚇得趕緊就醫急診,服用醫生開的抗組織胺。醫師告誡她,以後吃蝦子可能舊事重演,使得她對蝦子退避三舍,也相當懊惱從此不能再吃蝦子。

沒過敏體質,
也會對海鮮過敏?

在台灣,易使人過敏的海鮮包括:蝦子、螃蟹、貝類,甚至一些魚類等,有過敏體質的人對這些海鮮,總是敬謝不敏,但沒有過敏體質的人,就絕對不用擔心吃海鮮會過敏嗎?答案是「不見得」。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研究所所長黃惠宇表示,一般而言,正常人體的酵素可輕易分解新鮮海鮮所含的組織胺,但「如果海鮮遭到細菌污染,鮮度降低,」組織胺就會大量增生,一旦組織胺來不及被分解,被人體吸收,進入免疫系統,引起發炎,就會過敏。

至於對海鮮過敏的人,則是身體缺乏或含較少的酵素來分解組織胺,因此,「無論海鮮新鮮與否,一吃海鮮就會過敏。」此外,也有人是因腸道缺損,過於敏感,吃到海鮮就會起反應。

而加工後的海鮮引發過敏的情況更嚴重。黃惠宇解釋,像油炸的海鮮,因部分油含omega-6,容易刺激過敏體質,引起發炎;且加工時,可能放了硼砂或防腐劑,整體來說,對身體都不好。

過敏時多喝水
加快過敏原排出體外

不新鮮的海鮮會釋放較多組織胺,不但易造成過敏,也可能會食物中毒,所以要特別注意。如何分辨海鮮的新鮮度,黃惠宇指出,先用鼻子聞,不新鮮的魚,阿摩尼亞的臭味重,另外,也可觀察魚鰓,顏色鮮紅較新鮮;按壓海鮮肉時,有彈性為佳。除此,購買海鮮的地點很重要,最好找專門提供新鮮漁獲及海鮮的地方,確保品質。

對海鮮過敏的人,儘管不論海鮮新鮮與否,都可能過敏,但吃到不新鮮的海鮮,反應也會比較劇烈。輕則眼睛或嘴巴腫脹、口唇刺痛、咳嗽,皮膚出現紅疹;嚴重則可能腹瀉,舌頭及喉嚨腫脹、氣喘、呼吸困難、嘔吐等。門診曾發生患者因食用海鮮,引發過敏氣喘導致死亡的不幸案例。因此,出現上述急性反應,不要遲疑,須盡速就醫。

坊間傳說「吃黑糖能排毒、解過敏」,黃惠宇說,黑糖含有礦物質,是種輔酉每,可促進體內代謝,但為了加快過敏原排出體外,建議在就醫前喝大量清水,最有效。

治療過敏,最有效也最令人沮喪的治療方式,就是禁吃會過敏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誤食,輕微過敏,可服用抗組織胺緩解;嚴重時,得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不過仍須由醫師來診斷。

對海鮮過敏者的
自保之道

1.不吃隱藏過敏原的食物
例如:許多食品可能藏有海鮮,像海鮮丸子或蝦餅,因此嘗試新食物,應先看標示有無隱含海鮮過敏物質。

2.除非必要,不吃海鮮;若要吃,只吃新鮮海產
因為不新鮮的海鮮,易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易誘發過敏,即使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引發過敏。

黃惠宇建議,曾發生嚴重海鮮過敏的人,可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

3個好習慣
讓過敏難以撒野

1.服用益生菌
黃惠宇建議大量食用含有益生菌的優酪乳、優格,甚至乳酸菌包(市面上有賣)。益生菌可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有益於活菌存於人體,調節並增強腸道內的免疫機制,讓腸道較不敏感。

2.調整油脂攝取
選用omega-3較高的烹調用油,像芥花油或大豆油。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阻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素,並有抗發炎的效果。懷孕期間補充魚油,可調控新生兒免疫反應,預防過敏性疾病。

反之,omega-6脂肪酸則會助長過敏。由於含omega-6脂肪酸的食物較多,有過敏狀況的人,應少吃油炸食物,並選用omega-3較高的食用油,避免用omega-6脂肪酸高的紅花子油、玉米油。另外,深海魚是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

3. 多喝茶及多吃蔬果
多喝茶或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例如:柑橘類)。因茶含有大量的「酚」類化合物,而蔬果致敏性低,且所含的的維生素C、E、胡蘿蔔素,能預防發炎反應。黃惠宇指出,「維生素C還有抗組織胺的效果。」因水果所含維生素C比蔬菜高,她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可攝取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


為何吃蝦沒事,吃螃蟹卻會過敏?
 
怡惠是美食主義者,對於可口的海鮮來者不拒,但沒想過,一次同學聚會,她才享受完肥美的秋蟹,身體竟起了巨大反應,眼睛周圍開始發腫,甚至蔓延臉部,雙頰腫得像麵包,打了類固醇才漸漸消退。她問醫生,「從來不曾對螃蟹過敏,家族也沒這種病史,怎會如此嚴重?以後還能吃螃蟹或其他海鮮嗎?」

食物過敏通常和遺傳基因相關,不過,沒有家族史,卻突然引起過敏的患者,也不在少數,書田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表示,類似的病例很常見。

「身體過敏抗原本來就會交互反應」,有人可能本來對海鮮過敏,但少量進食蝦子或蛤蜊,身體漸漸產生過敏抗原,對兩類不過敏,但有一天螃蟹吃過量,身體仍可能激烈反應,畢竟體內漸有蝦子或蛤蜊的抗原,不代表對螃蟹也有抗原。

康宏銘建議怡惠不要大量食用海鮮,既然對螃蟹過敏,今後少吃,也不要喝螃蟹熬煮的湯。若真的想吃,要漸漸擴大食用的量。此外,含蟹食品像蟹丸、蟹條,難以計算含量,又看不出新鮮度,最好別食用。

幼兒過敏可能長大後減輕
成人過敏卻較難消失

至於為何小時候沒事,長大後「突然」對螃蟹過敏?康宏銘表示,人的體質會改變,身體的免疫系統一直與外在接觸物質保持平衡,但隨著環境改變,例如:個人壓力變大,或長大後腸胃道環境變得不健康,就可能對某些物質過敏。門診中也常見病患小時候沒氣喘,長大後身體免疫系統變差,反而有氣喘。

臨床上發現,幼兒時期的食物過敏,長大發育健全,有機會減輕;但成人的食物過敏,很多人「發生了就不會好起來」。

怎麼揪出過敏原?

目前有醫院提供費用約3千元的免疫球蛋白E檢測,檢視病人對什麼外來物質過敏;也有針對慢性過敏的人(慢性意指:有過敏體質者,不會馬上出現過敏反應,如起疹子,卻常出現鼻過敏、打噴嚏,或眼睛發紅,發癢等慢性反應),提供約8千元的免疫球蛋白G檢測過敏原。

要提醒的是,這些檢測並非終生只做一次,因人的過敏原常會隨體質改變。因此,想確認過敏是否來自某種食物,「自己吃最準」。建議當事人針對可能造成過敏的一種食物,暫停食用一段時間(約2週),等到症狀消失,再恢復食用,若症狀又重新出現,表示它可能是罪魁禍首。

康宏銘指出,食物過敏對生命威脅很低,輕度海鮮過敏的人還是能吃海鮮,但要減少食用頻率、數量。而且,壓力大時最好少吃,因身心狀況愈差,愈易過敏。

讓寶寶不怕海鮮過敏

1.哺餵母乳6個月~1年
母乳含有多種促進新生兒免疫力的成分,所含蛋白質也不易致敏,還能使嬰兒腸道產生大量益生菌,可預防過敏。

2.待腸胃發育健全,再添副食品
家族有海鮮過敏病史的孩子,可等出生10個月後,腸胃道系統發育較健全,再添加副食品,而且從不易致敏的食物,像蔬菜汁、水果汁開始餵食,再嘗試米粉、麥粉;蛋白質食物以深海魚優先,有殼海鮮最好延後至3歲免疫力較完整時再吃,
甚至有專家認為,愈晚吃有殼海鮮愈好。

關鍵字: 海鮮過敏母乳寶寶過敏原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